4月15日,廣東水產學會組織專家召開會議,對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牽頭完成的“深遠海網箱養殖工程關鍵技術及產業化應用”進行科技成果評價。評價委員會由中山大學、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華南農業大學、仲愷農業工程學院、中國水科院珠江水產研究所、暨南大學等單位的專家組成。成果評價會由中山大學林浩然院士主持,南海所所長江世貴研究員出席會議并致辭,郭根喜研究員、文國樑研究員及項目成果主要完成人員等參加會議。
會上,評價委員會認真聽取了該項目成果負責人黃小華研究員關于項目成果基本情況、技術創新與產業應用情況等的工作匯報,經詢問和討論后指出,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課題支持下,創新團隊圍繞深遠海網箱水動力分析技術、網箱安全設計與制造工藝、關鍵配套裝備技術、工業化生產模式構建等方面開展了系統研究,解決了深遠海養殖安全保障、管理可控、規模化生產的難題,研發出一系列技術成果,包括編制省級和市級深海網箱養殖發展規劃2部,出版專著1部、發表學術論文40篇,獲授權發明專利21項、實用新型專利31項、軟件著作權登記10項等;相關成果在廣東、海南和廣西得到大幅推廣應用,社會經濟效益顯著,有力促進了南海三省區深遠海網箱養殖產業發展。
評價委員會指出,該項成果主要創新點包括:一是建立了深海網箱工程技術綜合研究平臺,構建了深海網箱數據庫,查明了高海況環境下網箱系統動力學特性,確定了深海網箱工程安全設計條件和關鍵部件參數;二是創制出適合南海開放海域的大型深遠海網箱養殖系統,包括研發出3款不同結構型式、作業水深20~100m的大型網箱養殖系統,其中半潛桁架結構大型網箱經歷了17級超強臺風的安全性驗證;三是發明了自動投餌系統、養殖管理平臺、信息監測、網衣高效清潔、數據化服務系統等深遠海養殖工程配套系統與裝備;四是構建了適用于卵形鯧鲹等魚類品種的深遠海網箱工程化養殖技術體系,建立了開放海域深遠海網箱養殖產業園區,魚類養殖成活率達90%,養殖產品獲得國家綠色食品等優良資質;最后一致認為,該成果技術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深遠海網箱結構安全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