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廣東省環境科學學會組織專家召開會議,對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聯合廣東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合作完成的“廣東典型海洋生態系統變化過程及應對策略研究”進行科技成果評價。評價(鑒定)委員會由生態環境部華南督察局韓保新研究員、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黃良民研究員、中山大學李適宇教授、自然資源部南海局南海環境監測中心董燕紅研究員、暨南大學呂頌輝教授組成。
會上,評價(鑒定)委員會聽取了項目負責人、南海所黃洪輝研究員關于項目成果情況的工作匯報,審閱了相關資料,經咨詢和討論后認為,該項目通過多單位協作攻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創新和成果:一是厘清了大亞灣魚類產卵繁育場、珊瑚礁、海藻場等典型生態系統以及水產資源生物分布情況,建立了大亞灣自然保護區綜合保護重要度分析方法,為大亞灣保護區范圍和功能調整優化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撐;二是確認了珠江口魚類中心產卵場和索餌場分布區域,摸清了黃唇魚關鍵棲息地,識別了珠江口主要生態環境問題,為檢察機關開展海洋公益訴訟提供了技術支持;三是攻克了馬尾藻底播移植難題,構建了馬尾藻場生態重建技術體系,在大亞灣海域進行了推廣示范,取得了良好生態效益;四是構建了大亞灣核電冷源典型致災生物中國毛蝦、尖筆帽螺應急跟蹤和預警監測技術體系,為政府主管部門和核電企業應對冷源生物災害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撐;五是發表核心期刊以上學術論文36篇,其中SCI論文20篇;獲授權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1項;培養碩士研究生6名,2名業務骨干入選國家生態環境保護專業技術青年拔尖人才等。
評價(鑒定)委員會最后一致認為,該項目成果整體達到了國內同類研究領先水平,在自然保護區綜合保護重要度分析方法、典型致災生物尖筆帽螺應急跟蹤和預警監測技術體系等方面研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建議要進一步加強對該項目成果的推廣應用,更好地發揮其社會和環境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