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9日下午,2020年度上海海洋科學技術獎頒獎儀式在上海海洋大學召開。其中,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宋煒研究員主持完成的“棘頭梅童魚種質資源與人工繁育關鍵技術”成果喜獲2020年度上海海洋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張衡副研究員主持完成的“太平洋重要公海漁業漁場變動規律及精細化魚情系統的業務化應用”成果、楊勝龍副研究員主持完成的“金槍魚漁場次表層環境特征研究與應用”成果分獲2020年度上海海洋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棘頭梅童魚種質資源與人工繁育關鍵技術”項目在基本科研業務費支持下,從“資源調查-遺傳分析-人工繁育”三個遞進方面入手,系統開展了棘頭梅童魚資源調查監測,查明了其資源時空分布特征和生物學特性;明確了棘頭梅童魚主要群體種質特性和遺傳背景,建立了基于基因標記的種質創制技術;率先突破了棘頭梅童魚人工繁育關鍵技術,授精成功率從20%左右提高到95%以上,苗種培育成活率從原來的不足1%提高到75%,并首次實現了其苗種增殖放流。制訂了農業行業標準《棘頭梅童魚》和《棘頭梅童魚親魚和苗種》。項目研究成果在上海、福建和浙江等省市得到推廣應用,為棘頭梅童魚的產業化開發和資源增殖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撐。
“太平洋重要公海漁業漁場變動規律及精細化魚情系統的業務化應用”項目在“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和基本科研業務費支持下,針對太平洋6種重要公海漁業漁場規律掌握以及精細化漁情系統的業務化應用等技術難點進行了長期調查和系統研發,融合了多航次、多漁區的漁業生產和海洋環境現場和歷史調查資料,結合實時船位建立精細漁場預報和專家判別模型,預報準確率較傳統方法提高約8%,自主研發了我國首個太平洋公海重要漁業的精細化漁情服務系統,有效地解決了公海漁業精細化漁場預測與業務化應用等行業性難題。該系統突破了創新了多源遙感和海洋模式數據可視化發布技術,實現多種漁場海況因子的實時和7天預報功能(高達12種海況要素),并提供海上安全生產氣象保障服務,系統研發技術難度大、復雜程度高,并成功實現了業務化和商業化推廣,打破了國外同類系統的行業壟斷地位,是我國第一個精細化的、可業務化運行的太平洋公海漁業漁情系統。該項目同時也推廣至我國主要遠洋漁業企業,產生了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對于提高我國遠洋漁業信息化水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金槍魚漁場次表層環境特征研究與應用”項目在基本科研業務費、國家自然科研基金和上海市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支持下,基于Argo浮標數據,采用地統計方法構建漁場溫躍層和混合層等次表層環境信息提取技術,溫度場重構平均誤差0.3℃,建立遠洋漁業次表層環境數據庫。在國內首次開展了金槍魚衛星標志放流工作。利用衛星標志放流數據,結合生產調查,查出影響金槍魚水平-垂直分布的關鍵次表層環境因子,明確漁場區溫躍層等關鍵環境變量時空變化規律,研究了金槍魚類漁場分布與三維海洋環境特征的關系,為我國金槍魚延繩釣生產作業提供了技術支撐。

(漁業遙感與信息技術研究室 楊勝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