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南海所成功構建沉積物重金屬對漁業水域生物區系風險評價新方法
2021-06-11 15:34:07 來源:南海水產研究所
近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南海漁業生態環境監測與評價創新團隊基于重金屬元素毒性當量轉換因子,成功構建了重金屬對漁業水域生物區系風險評價模型的新方法,相關研究成果以《A new method for estimating sedimental integrated toxicity of heavy metal mixtures to aquatic biota: a case study》為題,發表在《Ecotoxicology》期刊上,谷陽光為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該研究獲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藍色糧倉科技創新”項目(2019YFD0901105)和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 項目(2018ZD01)等資助。 目前,重金屬聯合毒性對水生生物區系的影響評價模型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評價模型如生物配體模型(BLM)、加和模型(CA)、獨立作用模型(IA)、定量構效關系模型(QSAR)等,受到被評價的重金屬種類數量和測試生物種類數量的限制。第二類評價模型如平均效應區間中值商法模型(mERMq)、平均可能效應濃度模型(mPELq)等,盡管能夠克服第一類模型缺陷,但其只能夠逐個站位進行評價。然而,在現實生態環境治理和管理過程中,相關管理部門和生產單位往往需要對一個區域的水生態環境進行整體的綜合生態風險評價。上述兩類模型的缺陷,限制了其在實際水環境管理和生產過程中的應用,亟需一種新的方法來進行漁業水域生物區系風險評價。 南海所創新團隊通過深入研究,提出基于重金屬的毒性系數,將漁業生態環境中的重金屬濃度轉換為鎘的當量濃度,并結合鎘的毒性數據,進行重金屬對漁業水域生物區系聯合毒性風險評價的新方法,并對其進行了驗證;歷經4年30余位專家評審,最終表明,該方法可靠,獲得了認可。 論文在線獲取鏈接為: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0646-021-02346-0
上一條:長江所“一種拉薩裂腹魚人工繁育方法”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