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完成的階段性成果“長江口漁業生境修復與資源養護技術”通過了現場驗收。驗收專家組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中國農業科學院、全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上海市水產研究所等單位的專家組成。

驗收專家組赴上海崇明島實地查看了課題實施現場,聽取了課題組的工作匯報,查閱了相關材料,形成了驗收意見,認為該課題組研發了灘涂植物(藨草、海三棱藨、蘆葦)種/移植技術,發明了立體蘆葦浮床裝置和蟹類過障礙物設施,集成建立了長江口濕地生境加速發育修復技術模式,示范面積5000 m2。研發形成的技術模式對于長江口受損漁業生境具有明顯的修復效果,研究查明修復示范區大型底棲動比對照區種類數增加100%、密度增加133%、生物量增加55.3%,魚類比對照區個體數增加22%、平均生物量增加157%,發現仔魚22種,比對照區增加20%。驗收專家組一致同意通過驗收。

“長江口漁業生境修復與資源養護技術”是東海所承擔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藍色糧倉科技創新”重點專項“典型漁業水域生境修復與生物資源養護技術”項目的子課題,重點聚焦長江口關鍵漁業物種的生境需求,基于長江口漁業生境現狀,針對性開展生境修復共性技術研發,旨在建立可復制推廣的修復模式,提升長江口漁業生境質量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