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上午,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藍海101”號海洋漁業綜合科學調查船(以下簡稱“藍海‘101’號”)起航執行為期15天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渤黃海夏季共享航次。出航前,黃海水產研究所所長金顯仕,辦公室(黨委辦公室、監察審計處)主任榮小軍,漁業資源與生態系統研究室主任、項目首席科學家單秀娟,船舶管理處負責人張志強及相關人員前往碼頭送行。
出航會上,“藍海101”號船長禹昊匯報了船舶備航情況,航次首席科學家滕廣亮博士介紹了航次調查內容、搭載項目、搭載單位和人員等情況,榮小軍主任宣讀了《中共黃海水產研究所委員會關于同意成立夏季航次臨時黨支部的批復》。單秀娟研究員感謝各單位人員搭載“藍海101”號,她表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共享航次是促進學科交叉與融合、培養大人才、培育大成果的優質平臺,希望大家充分利用共享航次,加強交流合作,規范有序獲取樣本和深入挖掘數據,及時凝練總結研究成果。同時,要求各參航人員注意安全,保質保量獲取數據,并按基金委要求匯交數據。
船舶管理處負責人張志強要求出海人員要嚴格遵守黃海水產研究所有關船舶規定和安全制度,保證人員和船舶安全;調查船科考儀器負責人馬繼坤強調了儀器設備的規范使用及危險化學品的存放使用安全。參加共享航次的專家代表和青年科研人員代表分別發言,表示會規范有序開展航次科考工作,嚴格遵守黃海水產研究所船舶安全相關規定,并對船上的周到、細致安排表示感謝。
金顯仕所長在聽取各方匯報后,重點提出以下三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注意安全,一切行動聽指揮,保證人、財、物以及數據安全;二是要注重團結協作、互相支持、相互配合,圓滿完成航次調查任務;三是要保質保量獲取第一手數據,為海洋科學研究提供有力的數據保障。
本航次搭載32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項目,共設置站位83個,在渤黃海水域開展物理海洋、海洋化學、海洋地質、海洋生物、漁業資源、海洋氣象等多學科交叉綜合調查,結合現場培養實驗和數值模擬,從全生態系統角度開展綜合研究,解析黃渤海生物多樣性熱點分布規律,評估黃渤海生態系統健康和海洋碳匯途徑,為黃渤海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產出和生態功能優化提供科學基礎,推進海洋生態系統動力學在中國的持續深入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