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南海漁業生態環境監測與評價創新團隊關于近岸規模化海水養殖對沉積環境細菌群落結構影響的研究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The Extent and Pattern of Mariculture Impacts on Spatial and Seasonal Variations of Sediment Bacterial Communities among Three Coastal Waters》為題,發表在《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section Aquatic Microbiology》期刊上(史榮君為第一作者,齊占會為通訊作者)。該研究是南海漁業生態環境監測與評價創新團隊在“養殖與環境相互作用”(Aquaculture Environment Interactions)領域的系列研究之一,主要獲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18YFD0900703, 2018YFD0900704)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1900094)等項目資助。

該研究對北溫帶的桑溝灣筏式養殖區的沉積環境中微生物的群落區系特征及其季節變化進行了調查研究,同時將亞熱帶的大亞灣和熱帶的馬裊灣網箱養殖區的沉積環境中微生物的群落特征進行了對比分析。研究結果顯示,三個海灣沉積環境中微生物群落的優勢種主要來自變形菌門Proteobacteria (39.18%–47.21%)、擬桿菌門Bacteroidetes (9.91%–19.25%)、浮霉菌門Planctomycetes (7.12%–13.88%);空間變化對微生物群落的影響大于季節變化:桑溝灣的微生物多樣性水平顯著高于大亞灣和馬裊,桑溝灣春季微生物多樣性顯著低于秋季,溫度、顆粒有機碳(POC)、pH和鹽度是影響微生物群落特征時空變化的最主要的環境因子;微生物的數量與養殖驅動的沉積物化學屬性顯著正相關。

研究結果表明,規模化高強度海水養殖對沉積物中微生物的群落結構及其功能具有顯著影響,在評估養殖容量和制定管理決策時應對此予以考慮。
全文鏈接:
https://doi.org/10.3389/fmars.2022.7824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