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水產研究所漁業環境保護研究室在珠江口浮游細菌群落季節變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論文“Seasonal and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bacterioplankton communities in the subtropical Pearl River Estuary, China”已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發表(2020年JCR影響因子4.223;中科院SCI期刊分區環境科學與生態學3區)。該論文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藍色糧倉科技創新”計劃(項目編號2018YFD0900802和2018YFD0900904)和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院級基本科研業務費(2017HY-ZD0207)專項資助,第一作者為麥永湛助理研究員,通訊作者為賴子尼研究員。文章鏈接網址:https://doi.org/10.1007/s11356-021-17449-8。
河口是物質轉化與能量流動最活躍的水圈環境之一,具有高度的環境異質性和微生物多樣性。研究微生物多樣性的形成和維持機制,尤其是浮游細菌的時空變化規律,是微生物生態學研究的核心問題,也是準確預測生態系統對未來環境變化響應的重要基礎。珠江水產研究所漁業環境保護與修復創新團隊利用16S rDNA全長擴增子測序技術,對珠江口八大口門(崖門、虎跳門、雞啼門、磨刀門、橫門、洪奇瀝、蕉門、虎門)三年(2017-2019)的浮游細菌群落進行比較研究。結果表明,珠江口浮游細菌群落組成呈現顯著的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溫度、pH和總溶解固體(total dissolved solids,TDS)等環境因子,與浮游細菌群落結構和功能變化顯著相關。進一步分析顯示,珠江口浮游細菌主要類群如γ-變形菌(Gammaproteobacteria)和α-變形菌(Alphaproteobacteria),其相對豐度隨季節溫度變化而波動。隨機森林(Random forest,RF)機器學習和指示物種分析結果表明,某些類群如微囊藻(Microcytissp.)可能是對溫度季節變化敏感的指示物種。該研究成果加深對河口生境微生物群落形成以及與環境互作機制的綜合認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