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牽頭承擔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藍色糧倉科技創新”重點專項“我國重要漁業水域食物網結構特征與生物資源補充機制”項目2021年度工作總結會議采取線上方式召開。項目責任專家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劉英杰研究員,項目專家組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曹文宣院士、桂建芳院士、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副所長龍麗娟研究員、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副所長陳建芳研究員、魯東大學于君寶教授,跟蹤管理專家山東東營海洋發展研究院任鵬高級工程師,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專員遲海,項目及各課題負責人、課題骨干等80余人參加了會議。會議由黃海水產研究所科研處處長劉志鴻研究員主持。
黃海水產研究所所長金顯仕研究員代表項目牽頭單位致辭,表示黃海水產研究所作為牽頭單位將全力做好支撐服務工作,推動項目的高質量執行和產出。項目責任專家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劉英杰研究員指出,作為第一批立項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藍色糧倉科技創新”重點專項,本項目應在充分完成任務書指標的基礎上,努力為我國漁業的可持續發展與適應性管理提供科學支撐。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專員遲海介紹了經費使用與項目管理等方面的內容和相關要求。項目負責人徐軍研究員匯報了項目的總體進展,各課題負責人分別從課題研究內容和考核指標、工作進展與完成情況、已取得的研究成果與亮點工作、經費使用與檔案管理、總結與展望等方面對課題的年度進展作了系統介紹。專家組對該項目實施過程中取得的成果給予了充分肯定,并對該項目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寶貴意見和建議,將對下一階段項目進度執行、成果凝練和績效提升發揮重要作用。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我國重要漁業水域食物網結構特征與生物資源補充機制”項目針對我國近海和內陸典型漁業水域食物網結構變動特征和生物資源補充機制等關鍵科學問題,著眼于我國“三橫一縱”(黃河下游-黃河口-廟島群島;長江中下游及通江湖泊-長江口-舟山群島;珠江下游-珠江口-萬山群島;渤海-黃海-東海-南海近海)重要漁業水域,通過研發大尺度空間食物網構建與預測技術和關鍵資源種群衰退程度量化評估技術,闡明其食物網結構變動特征和生物資源補充機制,實現漁業資源及其生態環境研究的江海統籌,為我國漁業水域資源養護與生態系統健康提供理論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