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珠江水產研究所龜鱉遺傳育種創新團隊在中華鱉雌雄二態性差異分子機制的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分別以“Whole-transcriptome analysis identifies gender dimorphic expressions of mRNAs and non-coding RNAs in Chinese soft-shell turtle(Pelodiscus sinensis)”發表于Biology (IF=5.079, JCR1區),珠江所博士研究生祝駿賢和雷駱為共同第一作者,李偉特聘副研究員和朱新平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及“Transcriptome analysis reveals key genes and pathways related to sex differentiation in the Chinese soft-shelled turtle (Pelodiscus sinensis)”發表于Comparativ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Part D: Genomics and Proteomics (IF=2.674),珠江所博士研究所生雷駱為第一作者,李偉特聘副研究員和朱新平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上述論文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藍色糧倉重點專項(2018YFD090020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32102792)和廣州市科技計劃項目珠江新星項目等的資助。
中華鱉隸屬的龜鱉目是四足動物中較古老的一類,在研究物種形態演化、生殖方式進化等領域具有獨特的科研價值。隨著養殖業的迅速發展,更增添了其舉足輕重的經濟價值。由于中華鱉的兩性異形在生產中具有顯著優勢和利用價值,雄性具有較快的生長速度和肥厚的裙邊,深受養殖者和消費者的青睞,單性養殖需求迫切。然而中華鱉性別決定機制及性別分化調控機理的研究還非常有限,且尚未有明確結論,解析中華鱉性別二態性的分子機制是不可或缺的一步。

通過對中華鱉不同發育時期的性腺進行了轉錄組分析,鑒定了在雌雄性腺中二態性表達的關鍵基因和調控通路(圖1和圖2)。此外,在中華鱉早期性腺發育的全轉錄數據中還鑒定了可能參與中華鱉性別分化的關鍵的miRNA, lncRNA和circRNA,并構建了lncRNA/circRNA-miRNA-mRNA調控網絡(圖1)。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發掘調控中華鱉雌雄性別二態性差異的主效基因和關鍵通路,為培育中華鱉單性群體提供了理論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