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創新團隊、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漁農綜合種養創新團隊”在稻漁綜合種養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稻漁綜合種養是一種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方式,通過對耕地、淡水、水生生物和微生物等資源的互補利用,實現“一水兩用,一地多收”的效果。“十三五”以來,隨著模式創新和種養水平提高,我國稻漁綜合種養產業規模持續擴大,2020年,種養面積突破3800萬畝,水產品產量達325萬噸,該模式已成為我國第二大水產養殖模式。

團隊首次在稻漁綜合種養系統中評估了養殖密度對大口黑鱸生長、生理和脂質代謝的影響,明確了稻漁綜合種養模式下大口黑鱸適宜的養殖密度。研究發現,在稻漁綜合種養系統中,放養密度適宜的大口黑鱸成活率為80.87%,是優質的稻漁綜合種養品種,但高養殖密度會引起大口黑鱸PPAR信號通路、insulin信號通路和adipocytokine信號通路下調,從而導致肝脂質代謝異常,進一步影響能量代謝和生長性能。該研究為稻漁綜合種養模式優化提供了理論支撐。相關論文成果“Effects of Stocking Density on the Growth Performance,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Redox Status and Lipid Metabolism of Micropterus salmoides in Integrated Rice–Fish Farming Systems”發表在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領域一區期刊《Antioxidants》上(IF=6.313),淡水中心賈睿副研究員和南京農業大學碩士研究生王龍為共同第一作者、朱健研究員和李冰副研究員為通訊作者,全文網址:https://doi.org/10.3390/antiox11071215。
本研究得到了水科院科技創新團隊(2020TD60)、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19YFD0900305)和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CARS-45)項目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