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池塘養殖集約化程度不斷提升,養殖系統富營養化負荷逐漸增加。通過排換水和尾水異位處理是當前解決養殖水體富營養化的主要途徑,但不符合我國水資源緊缺和塘租日漸上漲的時代背景。因此,開發養殖池塘環境原位調控技術和模式具有重要意義。
珠江水產研究所淡水池塘養殖生態環境調控創新團隊在草魚、鳙、鯽混養池塘的基礎上,結合水質指標、魚類攝食和養殖周期等參數確定池塘養殖容量,通過輪捕輪放調控池塘載魚量,形成了零換水養殖模式,年產量達96000 kg/hm2。為期2年的生源要素歸趨特征和富營養物積累研究結果表明,零換水模式未造成水質惡化,反而降低了營養鹽積累、提高了物質利用率,是一種“節水節地”的綠色、生態、高效養殖模式。相關研究成果以“Nutrient dynamics and balance of zero–water exchange ponds of grass carp, crucian carp and bighead carp”為題發表在水產養殖領域主流期刊Aquaculture(中科院1區,IF=5.135)上。研究獲得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19YFD090030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42077453)、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018A030313412)和國家大宗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CARS-46-17)等項目資助。珠江所為論文第一完成單位,張凱博士為第一作者,謝駿研究員為通訊作者。
研究成果為從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層面深入了解零換水模式,進而從生態系統水平管理、優化該模式提供了理論依據。
文章鏈接網址:https://doi.org/10.1016/j.aquaculture.2022.7385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