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創新團隊、淡水漁業研究中心“長江特色水生動物繁養創新團隊”在淡水螺類遺傳與苗種繁育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梨形環棱螺(B. purificata)俗稱螺螄、石螺、豆田螺、湖螺,是環棱螺屬中個體最大的種,具有分布廣、用途多的優點,既是中華絨螯蟹、中華鱉、青魚等優質水產品的重要天然餌料,也是特色水產品寬體金線蛭的唯一餌料來源,更是廣大市民“菜籃子”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作為柳州螺螄粉重要原料之一,梨形環棱螺的短缺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地方特色產業的快速發展。此外,在淡水水域生態系統中,梨形環棱螺對維持淡水水生態系統平衡同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自2015年起,團隊圍繞梨形環棱螺群體遺傳學、選擇育種、池塘一級凈化區不投餌養殖和“稻螺共作”等生產方式及水產品加工領域開展了系列研究,為梨形環棱螺規模化繁養積累了一系列解決方案。
為了進一步挖掘梨形環棱螺種質資源,團隊通過PacBio測序和Hi-C技術組裝獲得了首個梨形環棱螺染色體水平基因組,共產生了33.64Gb的環形一致性序列。初步組裝的梨形環棱螺基因組大小為1.01Gb,Contig N50長45.14Mb。通過Hi-C技術的糾錯,最終得到984.33Mb大小的梨形環棱螺基因組,Contig N50長37.21Mb,scaffold N50長141.97 Mb,并將99.28%的基因組序列錨定到8條染色體上,共預測了22125個蛋白編碼基因。系統進化分析表明:梨形環棱螺與福壽螺大約在2.88億年前產生分化;比較基因組分析表明:梨形環棱螺中有34個基因家族發生擴張,26個基因家族發生收縮,4個蛋白編碼的基因被正選擇(FDR<0.05)。該研究為進一步探究淡水螺類的生態學、進化及選擇育種提供了重要的基因組資源。

相關研究論文“Chromosome-level genome assembly of the freshwater snail Bellamya purificata (Caenogastropoda)”在線發表于JCR一區期刊《Zoological Research》(IF=6.975)上。淡水中心水產養殖研究室金武博士、華中農業大學水產學院曹小娟副教授為共同第一作者,徐東坡研究員和聞海波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全文網址:https://www.zoores.ac.cn/en/article/doi/10.24272/j.issn.2095-8137.2022.118
本研究得到了水科院基本科研業務費(2021XT703)和淡水中心基本業務費(2021JBFM07)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