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5日,廣東水產學會組織專家召開會議,對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牽頭完成的“池塘有害微藻與對蝦肝胰腺壞死綜合癥(HPNS)防控的關鍵技術與應用推廣”進行科技成果評價,一致認為,該成果整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山大學教授林浩然主持此次成果評價會。評價委員會由中山大學、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華南農業大學、華南師范大學、暨南大學等單位的同行專家組成。廣東水產學會秘書長陳健光以及該項目成果主要完成人員等參加會議。

會上,評價委員會專家認真聽取了南海所曹煜成研究員對該項目成果的背景情況、技術創新與產業應用等方面的工作匯報,經詢問和討論后作出總體評價。該成果主要創新點包括:一是發現顫藻、微囊藻等有害微藻是誘發對蝦HPNS爆發的關鍵因素,顫藻、微囊藻等有害微藻是蝦池有害藻華(HAB)的優勢種群,暴露于HAB下的對蝦死亡率可超過80%,蝦體抗菌功能基因的表達及抗菌因子活性明顯降低;二是確定了HPNS的病原菌為副溶血弧菌等多種致病菌,揭示了對蝦HPNS發生與池塘不良菌群環境有直接關系,確定調控環境菌群結構,抑制致病弧菌生長是防控HPNS爆發的關鍵因素;三是明確了有效控制水體氨氮(NH3-N)和亞硝氮(NO2--N)是防控對蝦HPNS的又一關鍵因素,提出了防控HPNS爆發的TBC、VC、NH3-N和NO2--N濃度的相關控制閾值。
該項目成果先后出版專著5部,獲授權國家專利29件(其中發明專利13件、實用新型專利16件),獲軟件著作權6項,發表學術論文95篇(其中SCI收錄論文21篇)。該成果不僅從養殖環境挖掘了有害微藻溶藻菌、硝化功能菌、高酶活性菌等益生菌,建立并優化了菌劑規模化生產工藝,研發了相關產品20個;應用該成果技術還可使蝦池有害藍藻比例穩定控制在5%以下,養殖水體NH3-N和NO2--N濃度均小于0.3 mg/L,有效防控養殖對蝦HPNS爆發。近三年該成果累計推廣11.75萬畝,銷售額21.45億元,利潤6.43億元,成果推廣區比非推廣區對蝦畝均增產達44%,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