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漁業環境保護與修復創新團隊在珠三角河網水草床衰退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以“Decline in submerged macrophyte bed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China, 2015-2020”在線發表于國際期刊《Ecological Indicators》(IF2022:6.263, JCR 1區),曾艷藝副研究員為文章的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論文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NO.31500434)、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NO. 2018-SJ-ZH06、2022SJ-XT3)以及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藍色糧倉課題(NO. 2018YFD0900802)的資助。
水草床對改善河流水環境狀況,提高水生生物多樣性,維持水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完整性發揮重要的作用。團隊連續6年對珠三角河網典型水草床開展連續跟蹤調查發現,區域水草床急劇衰退,并呈由多優種混生向單優種甚至群落消失的趨勢演替。對水草床中優勢種密刺苦草的表觀性狀研究發現,不同江段的密刺苦草越冬期呈現不同的生長模式,從而對種群的維持或衰退起決定性作用。其中,Ⅰ型生長模式的種群越冬期克隆生長力弱且無有性繁殖分配,不利于應對環境脅迫以維持種群,最終這些江段優勢種消失;而Ⅱ型生長模式的種群越冬期保持強勁克隆生長力并保留有性繁殖分配,具有較強應對環境脅迫的能力,使得種群得以延續。此外,珠三角河網水草床的急劇衰退與多尺度環境因子變化有密切關系,包括沉積物中總磷含量增加,水草床生境被擠占及河流入汛前平均年徑流量增加等。本研究首次報道了珠三角河網水草床的衰退特征并揭示了其影響因素,為區域沉水植物保種應用,河流水草床修復,維持水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資料。
文章鏈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470160X22009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