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珠江水產研究所龜鱉遺傳育種創新團隊在龜鱉類保護和管理方面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Status and Analysis of Artificial Breeding and Management of Aquatic Turtles in China”近期發表于國際期刊《Biology》(IF2022=5.168,JCR Q1)、“Reprodu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urmese Narrow-headed Softshell Turtle,Chitra vandijki, in captivity”發表在《Amphibian & Reptile Conservation》(IF2022=1.309,JCR Q3)上。該研究得到廣東省青年基金面上項目(2022A1515011360)、藍色糧倉項目(2018YFD0900201)、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2020TD35)、2020-2021年佛山市院合作項目等項目的資助。兩篇論文第一作者均分別為洪孝友博士,論文通訊作者均為朱新平研究員。
龜類已存于地球上近3億年,但它們的生存卻一直隨著人類活動的擴大而受到挑戰,而中國是龜鱉養殖大國,人工養殖歷史悠久。創新團隊通過聯合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共同對我國15個省份水生龜類馴養、管理情況進行普查、統計和分析。普查到15個省(市)有28862個人工馴養龜鱉繁育及經營利用單位,其中單獨持有人工繁育許可證的單位為17007家,單獨持有經營利用許可證的單位為489家,同時持有兩證的單位為11349家。統計到管理在冊的有龜鱉養殖品種54個屬,88種,其中29種為我國本地品種。研究針對調查到的數據和水生動物保護的管理情況,指出了我國水生龜鱉保護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管理建議。
緬甸小頭鱉Chitra vandijki(IUCN:極度瀕危)和黿均為大型鱉科動物,親緣關系近。云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馴養了一對緬甸小頭鱉多年,最大個體重達59.2kg。珠江所龜鱉遺傳育種創新團隊從2014年開始開展國家一級保護黿的保護工作,目前建立一套成熟穩定的親本培育、人工輔助繁殖、苗種培育模式,人工保種幼黿近1000只。創新團隊同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水產技術推廣站合作,將黿的人工保育技術運用到緬甸小頭鱉上,2019年緬甸小頭鱉成功產卵5窩,人工繁育獲得緬甸小頭鱉幼體197只,為大型珍稀鱉科動物的保護做出了貢獻。

我國人工馴養的部分龜鱉

人工培育的幼黿

人工繁育的緬甸小頭鱉幼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