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根據ESI公布的最新數據,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院級海水產品品質評價與調控創新團隊趙永強、李銳、楊賢慶等在Journal of Food Composition and Analysis(IF=4.52)發表的研究論文“Effect of different thermal processing methods on water-soluble taste substances of tilapia fillets”(2022, 106: 104298)入選全球前1% ESI高被引論文。
近年來,該創新團隊在魚類、蝦類、藻類等水產品品質評價技術、品質變化與調控機制方面開展了多項系統研究,發表研究論文多篇。此次入選ESI高被引論文的這篇論文主要闡述了羅非魚經汽蒸、水煮、空氣炸等3種不同熱加工處理后,羅非魚游離氨基酸和核苷酸等水溶性風味物質的差異與變化作用機制,并借助多相靶標分析策略分析滋味強度(TAV)和味精當量(EUC),分析了游離氨基酸和呈味核苷酸對不同加工方式羅非魚片整體滋味的影響,為羅非魚類預制菜等產品生產中熱加工方式的選擇提供了理論支撐。
該研究獲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2018YFD0901006)、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專項(CARS-46)、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科技創新團隊項目(2020TD73)、南海水產研究所科技創新團隊項目(2021SD07)等資助。
相關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j.jfca.2021.1042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