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特色水生動物繁養”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徐鋼春研究員團隊在中華絨螯蟹應對撲草凈慢性應激的損傷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撲草凈屬于全球范圍內廣泛使用的三嗪類除草劑,但撲草凈在養殖水體環境中的殘留極大了影響養殖大閘蟹生長狀態,嚴重影響其出口貿易。鑒于此,團隊以0.5~2 mg/L為濃度進行撲草凈對中華絨螯蟹毒性機制研究,經過20天的慢性脅迫實驗發現,撲草凈降低了中華絨螯蟹體內抗氧化酶活性,增加脂質過氧化水平,引起氧化應激。此外,長期暴露會導致中華絨螯蟹免疫和排毒疲勞,而短期暴露會上調其與免疫、炎癥和排毒相關的基因表達。在組織形態學上,團隊發現撲草凈不僅改變了中華絨螯蟹肝胰腺和腸道的形態結構,也改變了腸道菌群的物種組成及類型。在屬水平上,所有濃度都顯著增加了Zoogloea菌群和ZOR0006菌群的豐度,但降低了Shewanella菌群的豐度,且Pearson相關分析表明,差異菌群與肝胰腺疾病之間存在潛在關聯。表型豐度分析也表明腸道菌群的變化降低了腸道組織對壓力的抵抗力,增加了病原體感染可能性。
此研究為河蟹應對外界不利環境的預防和防御策略提供了新見解,有助于中華絨螯蟹養殖產業可持續發展。

該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項目(2022YFD2400700)和江蘇省種業振興“JBGS”項目的支持。相關成果論文“Effects of Prometryn Exposure on Hepatopancreas Oxidative Stress and Intestinal Flora in Eriocheir sinensis (Crustacea: Decapoda)”發表于期刊《Antioxidants》(JCR一區,IF=7.0)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