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11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承擔的“大亞灣巖相潮間帶馬尾藻藻場修復及生態效應研究”、“受損巖相潮間帶馬尾藻藻場生態修復技術研究”和“銅和鎘對半葉馬尾藻不同生長階段的毒性效應”等項目現場驗收會在深圳試驗基地召開。驗收專家組由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黃小平研究員、大亞灣水產資源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陳天水主任、深圳市海洋環境與資源監測中心周凱副主任等組成,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員會、深圳市經濟貿易和信息化委員會等單位的代表參加了會議。
驗收專家及有關單位代表首先聽取了項目組黃洪輝研究員作的研究工作匯報,然后現場察看了500米的巖相潮間帶馬尾藻藻場修復岸線,經現場質詢和討論后認為,項目研究達到了預期目標,其中研發的“網袋捆苗投石法”對受損巖相潮間帶馬尾藻種群的修復重建效果明顯,且該技術操作方便,易于推廣;馬尾藻幼苗P加富培育顯著促進馬尾藻幼苗的附著和生長,并抑制雜藻生長,有效改進了馬尾藻幼苗傳統的室內降溫培育高耗能的度夏方式;馬尾藻對三種氮源(銨鹽、硝酸鹽和尿素)均有很高的去除效率,對銅和鎘的富集效率高,可作為海水富營養化和重金屬污染的優良生物凈化修復物種。最后,專家組一致同意通過現場驗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