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蝦急性肝胰腺壞死病俗稱“偷死病”,一般發生在養成階段,此病傳播廣、致病性強、死亡率高,是目前危害對蝦養殖最嚴重的疾病之一。2008年以來急性肝胰腺壞死病在全國沿海地區的對蝦養殖主產區頻繁發生,近年來其排塘率高達80%以上,部分區域可造成全軍覆滅,經濟損失慘重。
2015年,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王印庚研究員帶領水產動物藥理與臨床研究團隊,在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海洋水產病害綜合防控技術的集成與示范”、山東省自主創新與成果轉化專項“重要水產養殖病害防治替代品的產業化開發”、山東省海洋經濟創新發展區域示范產業項目“山東省海水養殖重要疾病高效專用藥物產業化及示范推廣”等資助下,走遍全國沿海對蝦主產區進行調研取樣,通過對“對蝦急性肝胰臟壞死病”流行病學、病原學、藥效學、臨床防控技術研究,查明了這一重大疾病具有復雜的病原多樣性(副溶血弧菌和其它多種細菌性病原),篩選出綠色消毒劑、專用中草藥、高效抗菌素、藻膠粘合劑等系列產品,建立了一整套疾病防控技術和使用規范,先后在河北、天津、山東、江蘇、浙江等地20余家企業進行了臨床防控中試。
2015年在浙江、山東和天津完成了高位養殖池、室內工廠化養殖、傳統室外池塘等多種養殖模式的3次現場驗收。與發病的對照組池塘相比,實驗組池塘患病對蝦治愈率達80%以上,對蝦養殖成活率顯著增高。其中,高位養殖池單茬平均產量2109.75kg/畝,對蝦規格平均70只/kg;室內工廠化養殖池單茬平均單產為7.9kg/㎡,成活率為72.60%,對蝦規格平均50只/kg;傳統室外池塘對蝦規格24只/kg的平均畝產為128kg;對蝦規格54只/kg的平均畝產305kg;對蝦規格80只/kg的平均畝產310kg。
多地的中試實驗結果表明:該套技術方法實用性強、臨床防治效果好,突破了偷死病難以治愈的養殖瓶頸;推廣應用后可有效降低發病率、臨床治愈率高,得到了當地漁業主管部門和養殖業者的一致認可和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