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農業部發布關于2014-2015年度中華農業科技獎的表彰決定,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李健研究員主持完成的“三疣梭子蟹的良種選育及規模化養殖”榮獲2014-2015年度中華農業科技獎科學研究成果一等獎;曲克明研究員主持完成的“建設項目對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影響評估研究與示范”獲科學研究成果三等獎;陳松林研究員領銜的“海水魚類種質資源與生物技術創新團隊”獲優秀創新團隊獎。
“三疣梭子蟹的良種選育及規模化養殖”項目,在國家“863”計劃等課題支持下,系統開展了種質資源庫構建、良種選育和生態健康養殖等技術研發,取得了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研究成果。制訂了三疣梭子蟹(種質)國家標準及蟹類種質資源描述、收集和保存等技術規范,建立了三疣梭子蟹種質資源評價體系,構建了首張蟹類中等密度遺傳連鎖圖譜;開發了海水養殖甲殼類動物育種數據管理與分析系統。發明了三疣梭子蟹人工控制定向交配技術,構建了381個育種家系,建立了核心育種群,選育出我國海產蟹類2個新品種,其中“黃選1號”生長速度提高20.12%、成活率提高32.00%。建立了“蟹-蝦-貝-魚”池塘多營養層次生態養殖等技術,使養殖綜合效益提高1倍以上,已在我國主要養殖區推廣應用。獲得國家授權專利24件(發明專利16件),軟件著作權3件,注冊商標4個;發表論文140篇(SCI 53篇),出版專著11部(主編3部);制定國家標準1項,地方標準5項,技術規范4項。
“建設項目對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影響評估研究與示范”項目,針對渤海建設項目日益增多對遼東灣渤海灣萊州灣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造成嚴重損害問題,采用專訪調研、歷史資料對比、現場監測、綜合評價等方法,通過影響因子識別與判定技術,構建了建設項目對三灣保護區影響評價的指標體系和模式,創新了漁業生物早期生命階段損害定量評估技術,優化了持續性損害漁業生物受損量的評估技術,建立了建設項目對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主要功能影響評價技術。該成果構建的評估指標體系和模式,在三灣保護區21項建設項目中成功地進行了應用、示范,評估漁業補償13.3億元,有力地支撐了三灣保護區的生態環境保護和漁業資源養護工作,社會、經濟、生態效益顯著。
“海水魚類種質資源與生物技術創新團隊”,自2002年成立以來先后主持承擔20余項973計劃課題、863計劃課題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課題的研究。建立了我國魚類精子低溫冷凍保存技術體系,突破海水魚類胚胎玻璃化冷凍保存技術,建立魚類細胞系23個;創建鲆鰈魚類基因資源發掘與應用的技術體系,領銜完成世界上第一種比目魚類,我國第一種魚類-半滑舌鰨全基因組精細圖譜繪制,發現半滑舌鰨雌性特異分子標記和性別決定基因,揭示性別決定的表觀遺傳學調控機制,創建高雌苗種制種技術,解決了半滑舌鰨養殖業中生理雄魚比例過高的問題。培育出高產抗病牙鲆新品種-鲆優1號。共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成果一等和二等獎6項,獲授權發明專利31項;發表論文320余篇,其中SCI論文150篇,其中在國際重要刊物Nature Genetics和 Genome Research發表論文各1篇。論文被SCI刊物引用1000多次。。該團隊完成的成果推廣應用后產生了巨大的經濟社會效益,推動了我國海洋漁業的科技進步和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
據悉,共有149項科技成果獲2014-2015年度中華農業科技獎科學研究成果獎勵,其中一等獎43項,二等獎47項,三等獎59項。25個團隊獲中華農業科技獎優秀創新團隊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