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生物技術研究中心許建博士為第一作者,徐鵬副研究員為通訊作者的關于瓦氏雅羅魚耐高堿環(huán)境的轉錄組調控機制研究論文“Gene expression changes leading extreme alkaline tolerance in Amur ide (Leuciscuswaleckii) inhabiting soda lake”在國際知名的基因組學研究期刊BMC Genomics(IF=4.4)發(fā)表,這也是生物技術研究中心今年發(fā)表的影響因子在4.0以上的第4篇研究論文。
位于我國內蒙古自治區(qū)的達里諾爾湖是典型高堿碳酸鹽型半咸水湖,pH 高達9.6,然而,在如此極端環(huán)境下,瓦氏雅羅魚達里諾爾種群不僅可以耐受高堿環(huán)境,而且可以自由生長和繁衍。因此,該種群的瓦氏雅羅魚是解析硬骨魚類耐受極端環(huán)境的適應性進化機制的良好材料,也是開展耐鹽堿水產養(yǎng)殖良種培育的良好材料。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下,生物技術研究中心基因組研究團隊采集了生活在達里諾爾高堿水體中瓦氏雅羅魚樣本和其臨近的剛更諾爾湖中的淡水瓦氏雅羅魚樣本,通過轉錄組高通量測序和比較表達譜分析技術流程,對瓦氏雅羅魚鰓、腎、肝等組織的差異表達基因進行了細致篩選和分析,發(fā)現(xiàn)“mTOR signaling”、“EIF2 signaling”等調控通路和其耐鹽堿適應具有極顯著的相關性,許多功能基因均與瓦氏雅羅魚高堿耐受性顯著相關,如:碳酸酐酶基因、熱休克基因、氨肽酶N、氨基轉移酶等,提示瓦氏雅羅魚的鹽堿適應能力是由一系列基因表達變化造成的綜合效應。該研究結果為進一步了解硬骨魚類耐受鹽堿脅迫的分子調控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生物技術研究中心下一步還將逐步開展對瓦氏雅羅魚達里諾爾種群和淡水種群的比較基因組掃描分析,以期從基因組層次揭示其適應極端環(huán)境的進化機制和分子調控機理,同時也為新品種選育提供必要的遺傳研究基礎。
論文鏈接:http://www.biomedcentral.com/1471-2164/14/682/abs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