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海南省科學技術廳組織專家在三亞安游對南海水產研究所海南中心與海南大學、三亞紈美海洋資源開發有限公司等單位共同承擔的海南省重點科技計劃項目“法螺人工繁育技術研究”進行了現場測試驗收。經現場查驗和計數,46只法螺親螺共產卵囊779個,孵出幼蟲95萬粒,目前現存活幼蟲81.12萬粒,幼蟲活力強,生長良好。項目初步摸清了法螺繁殖生物學特征,為進一步開展規模化繁育奠定了基礎。
法螺為海洋單殼貝類,隸屬腹足綱、中腹足目、嵌線螺科、法螺屬,為熱帶亞熱帶生活種類,分布于我國海南島、西沙群島和臺灣,以及印度-太平洋熱帶海區,在海南島主要分布在瓊海到三亞一帶海域。法螺為肉食性貝類,它常捕食以珊瑚為餌料,破壞珊瑚生長的棘皮動物長棘海星,在珊瑚生態系統中具有重要的生態學作用。但是,由于法螺貝殼是四大著名貝殼之一,人為破壞嚴重,自然資源極少,造成長棘海星泛濫成災,珊瑚受食害出現大量死亡。法螺人工繁育技術的研究,對法螺資源的恢復和珊瑚礁資源的保護具有重要的意義。2011年開始由海南大學牽頭,南海所海南中心等單位參加立項,在陵水黎安、三亞安游等地共同開展“法螺人工繁育技術研究”,以期建立法螺人工繁育技術體系,為規模化繁育法螺苗種打下堅實的技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