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組織專家,在廣州市對南海水產研究所和汕頭市水生動物防疫檢疫站完成的《雜色鮑幼苗“脫板癥”等病害防控技術研究》成果進行了鑒定。
鑒定委員會專家聽取了項目組的工作匯報,審閱了材料,通過認真質詢和討論,一致認為該成果總體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在雜色鮑幼苗“脫板癥”病原研究方面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在以下方面取得創新成果。一是開展對雜色鮑幼苗“脫板癥”的病因調查。首次發現溶珊瑚弧菌(Vibrio corallilyticus)是雜色鮑“脫板癥”的主要病原菌,研究表明宿主感染后肝胰腺、足部肌肉、外套膜和鰓等組織產生嚴重的的病理損傷。二是建立了病原菌溶珊瑚弧菌的LAMP快速檢測方法。三是利用中草藥及化學藥物對鮑幼苗“脫板癥”病害進行了預防和控制,取得良好效果。四是采用閉合循環養殖水培苗系統、低鹽條件培育底棲硅藻和海水多重物理處理防控雜色鮑幼苗脫板癥,取得了較明顯的效果。
該項目發表論文34篇,其中SCI收錄4篇。獲得國家發明專利2項,培養了博士生1名和碩士生4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