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27日,我院南海所組織專家,對該所區又君研究員主持的《卵形鯧鲹健康養殖關鍵技術研究》項目的主要研究內容 “魚—貝—蝦三級立體循環綜合生態養殖系統構建和良種選育”進行了階段性現場驗收。
項目組在汕尾市長沙灣馬宮構建了灘涂“魚—貝—蝦三級立體循環綜合生態養殖系統”,三級循環系統內又綜合了多種復合養殖模式。自然海水經牡蠣一級濾食凈化后,成為養殖用水進入主養卵形鯧鲹的二級魚—魚/蝦/蟹立體養殖池和中間培育池,養殖廢水流入主養牡蠣的三級貝—蝦—魚立體養殖池,作為貝類養殖水經牡蠣過濾凈化后,再排出海區。卵形鯧鲹養殖110天,平均體重達到400克,養殖周期從原來的6個月縮短到3個月,半年可養殖2造;綜合養殖系統中牡蠣、蝦、蟹產量大幅度增加,經濟效益提高23.7%;養殖品種體色鮮艷,肉質特別鮮美;牡蠣育肥周期縮短為1個月,每畝年產量達1000 kg,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經系統內三級立體循環生態凈化后,養殖排出水的氮、磷、硫等各項指標大大降低,接近自然海區海水的水質;該養殖系統能有效節省電能,達到高效、健康、節能、生態互補和有效修復環境的效果。
項目組針對卵形鯧鲹在體色、體型、品質、生長、抗逆等方面性狀出現的嚴重退化現象,進行了卵形鯧鲹的良種選育研究。對卵形鯧鲹3個不同地理群體進行了遺傳背景分析,結果表明3個群體的遺傳多樣性均比較豐富,具有良好的選育潛力。采用群體選擇法構建了3個基礎群體,經初步選育均表現出良好的生長優勢,與對照組相比,3個不同地理基礎群體的生長速度分別提高23.73%、14.57%和2.5%。
專家組成員一致盛贊魚、蝦、蟹、貝等養成品質量均與野生無異,認為該研究技術指標突出,增收效果明顯,對于環境保護、節能減排和卵形鯧鲹產業的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