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由珠江所副所長白俊杰研究員主持完成的“魚類種質分子鑒定研究”通過了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組織的成果鑒定。鑒定委員會由中山大學林浩然院士為組長,成員由來自華南師范大學、暨南大學、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華南農業大學、廣州大學以及我院南海所等單位的專家組成。
項目歷時10年的系統研究,取得了多個研究成果。一是構建了奧利亞羅非魚、尼羅羅非魚、橙色莫桑比克羅非魚、大口黑鱸以及水生實驗動物劍尾魚的微衛星DNA指紋圖譜,以1或0記錄擴增片段的有或無,形成每個魚類個體對應的指紋數碼;二是開發了基于DNA指紋圖譜的淡水魚類種質資源鑒定軟件,獲得軟件著作權,可快速鑒定單個個體與群體的相似度并確定其種群分類歸屬;三是篩選到一批羅非魚、大口黑鱸、劍尾魚類品種特異分子標記,用于其亞種、品種或家系的種質鑒定;并篩選出兩組能準確鑒定劍尾魚RR-B系的多重PCR檢測組合;四是采用多種分子標記技術,檢測羅非魚、劍尾魚、大口黑鱸、金魚、斗魚等不同品種、品系和種群的遺傳多樣性,統計計算其遺傳參數,進行了聚類分析;五是獲得并分析了草魚等11種魚類功能基因25個,為這些魚類的物種鑒定和進化分析奠定了基礎;六是分別測定了RRB系和野生型紅色劍尾魚的線粒體DNA全序列,月鱧、斑鱧、珠江斑鳠等20種熱帶亞熱帶淡水魚類的線粒體DNA 細胞色素b基因序列,大口黑鱸等7種魚類的mtDNA D-loop區序列。通過線粒體DNA序列分析,確定了3種盤麗魚的系統進化關系。研究成果所建立的羅非魚、大口黑鱸、雜交鱧、亞洲龍魚等經濟魚類和觀賞性魚類的親本分子鑒定技術已在多家苗種生產場應用,取得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該項目成果發表研究論文83篇,其中SCI論文6篇,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論文60篇;參編專著4部;完成魚類種質分子鑒定分相關的技術規范10項,其中6項已頒布實施;獲得國家發明專利1項。
鑒定委員會經認真討論一致認為,該項研究成果整體達到國際同類研究的先進水平,并建議進一步擴展魚類種質分子鑒定技術的研究,完善我國主要養殖魚類DNA指紋圖譜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