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澳聯手 國際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即將啟用
2017-05-18 13:37:06 來源:《 人民日報 》( 2017年05月18日 13 版)
5月15日,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簡稱“海洋國家實驗室”)就國際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有關情況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將于5月22日在澳大利亞霍巴特市舉行國際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啟用儀式,并將同期召開南大洋與全球氣候變化國際研討會和管理指導委員會第一次會議。
“這是我國在世界發達國家和海洋強國設立的第一個海洋科學研究中心,該中心旨在匯聚全球創新資源,提升我國自主創新能力,開展南半球海洋和南極合作研究及人才培養工作,推進我國海洋科學技術發展,支撐海洋強國建設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海洋國家實驗室主任吳立新說。 助力“一帶一路”建設 國際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由海洋國家實驗室和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發組織共建。 澳大利亞是海洋強國,也是南半球最大、最發達的國家,地處“兩洋一海”(太平洋、印度洋和中國南海)交界處,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重要國家,具有先進的技術和豐富的自然資源。 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發組織是澳大利亞最大、最重要的研究機構,同時也是世界十大科研機構之一,在南半球海洋觀測與研究、南極科考方面一直居于世界領先水平。 海洋國家實驗室作為我國海洋領域首個獲批組建的國家實驗室,堅持面向重大科研任務需求,面向民生關切,立足世界海洋科技前沿,開展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匯聚國內外優勢力量,立足青島、聯動全國、面向世界,建設國際一流的綜合性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和開放式協同創新平臺,現已初步形成了基礎研究、技術開發和工程化一體的海洋科技創新體系。 此次海洋國家實驗室和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發組織共建國際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將為我國與澳大利亞開展海洋科研合作搭建一個“平臺”和“橋梁”,不僅會進一步促進兩國人文交流和科技創新合作,而且將在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海洋研究協同創新中發揮引領作用,是海洋科研響應“一帶一路”倡議的切實舉措。 研究氣候和生物多樣性 地球表面的70%是海洋,而60%的海洋位于南半球。南半球海洋是世界上唯一完全環繞地球未被大陸分割的大洋,它使地球各大洋相連,并通過對全球大洋熱量循環、碳循環和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調節和控制,對全球大洋和氣候變化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目前人類所獲取的海洋資料大多來自于北半球海洋,對南半球海洋知之甚少。強大的南極繞極流、終年存在的南大洋深層水團和底層水團及其交換、海冰及融化也已是全球海洋學、氣象學的研究前沿和熱點。 “在澳大利亞建立基地開展南大洋和南極的觀測研究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國際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將以南大洋海洋觀測為重點,構建深海觀測浮標系統,推進南大洋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系統研究。”吳立新說,建設該中心,不僅為我國海洋與氣候研究提供最便利的條件,促進我國海洋和氣候科學的發展,更將通過國際上的交流合作,促進全人類對于南半球海洋科學的研究和保護。 澳大利亞聯邦科工組織首席執行官拉里·馬歇爾表示,作為澳大利亞國立科研機構,澳大利亞聯邦科工組織非常欣喜能與海洋國家實驗室共建國際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相信雙方的合作將為世界海洋科研領域做出巨大貢獻。南半球海洋對全球氣候有著極其關鍵的影響,國際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將通過科學研究有效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這不單有益于中澳兩國,也有益于世界的發展。 構建全球分布式創新網絡 在海外建設研究中心,是海洋國家實驗室實施國際化戰略的重要行動,是海洋國家實驗室全球分布式協同創新網絡的主要支點。開園運行一年多來,海洋國家實驗室秉承“開放、流動、合作、共享”的理念,立足青島、面向世界,以國家戰略任務為導向,以大科學平臺為支撐,制訂實施了“南北并重、東西共舉”的國際合作戰略,努力提高分布式協同創新能力。 國際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的運行,將為我國積極參與“南大洋海洋觀測系統”等國際計劃和組織提供強有力的支撐,成為我國深入參與全球海洋創新治理體系的有力抓手。 海洋國家實驗室還努力深化落實“項目—人才—基地”三結合,構建全球分布式協同創新網絡的骨干支點,促進海洋國家實驗室深淵、深海、極地極端環境科學技術發展,進而支撐海洋強國戰略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 未來,海洋國家實驗室將與美國、德國、俄羅斯建設若干個中外聯合中心,加快實現面向世界建設國際一流的綜合性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和開放式協同創新平臺的總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