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周以來,廈門同安灣海域、西海域發生赤潮,廈門市赤潮應急領導小組辦公室于7月3日啟動赤潮災害三級響應,引起社會關注。《中國海洋報》記者從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獲悉,此次赤潮無毒,至7月5日,赤潮總面積由最大時的30平方公里減為12平方公里。7月6日,赤潮情況進一步好轉,面積減為8平方公里。
據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有關人員介紹,6月29日,經赤潮應急監測監視機構確認,同安灣后田海域發生赤潮,赤潮生物第一優勢種為中肋骨條藻,無毒;赤潮生物第二優勢種為尖刺擬菱形藻,通常不具毒性。從7月1日起,原來的赤潮生物第一優勢種密度開始下降,第二優勢種演變成了第一優勢種。赤潮影響范圍持續擴大,至7月3日,擴展至西海域,赤潮總面積達30平方公里。7月4日,赤潮面積沒有進一步擴大的跡象。7月5日,赤潮情況持續好轉,赤潮生物優勢種尖刺擬菱形藻的密度持續下降,赤潮總面積減為12平方公里。7月6日,赤潮情況進一步好轉,廈門西海域擬菱形藻赤潮持續,同安灣赤潮消亡,赤潮面積減為8平方公里。
據悉,赤潮發生后,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高度重視,6月30日上午召開赤潮應急工作會議,對赤潮災害發展趨勢和影響程度進行風險評估,要求赤潮應急監測監視機構加強對赤潮發生海域的巡航觀測,并加密監測,做好應急處置。之后,多次召開應急處置協調會。同時,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福建海洋研究所、廈門海洋環境預報臺、廈門市海洋與漁業環境監測站和廈門海洋綜合執法支隊組成快速應急監測隊伍,對赤潮發生海域進行應急監測。
目前,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正在對管轄海域開展每日赤潮監測,及時掌握赤潮發生和變化情況,及時通報各相關部門,并按規定做好赤潮信息發布和應急處置工作。同時,加強對赤潮發生海域的水產品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