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產標準化推進行動
新制修訂農藥殘留限量標準1000項、獸藥殘留限量標準100項、其他行業標準200項,增加制定農產品品質標準。加強標準的宣傳推廣和使用指導,推進規模經營主體按標生產。實施園藝產品提質增效工程,鼓勵建設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有機農業示范基地,建設100個果菜茶全程綠色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新創建一批現代化示范牧場,在100個畜禽養殖場組織開展獸用抗菌藥減量使用示范創建,推進生豬屠宰標準化創建。深入推進水產生態健康養殖,新創建水產健康養殖場500個以上,開展水產養殖用藥減量試點。
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行動
調整完善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風險監測)計劃,重點增加農藥和獸藥抗生素等監測參數至122項,擴大監測范圍,覆蓋全國150個大中城市基地和市場的5大類產品110個品種,針對一些品種的突出隱患開展專項監測。深入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啟動實施農產品品質評價計劃,促進質量安全和品質營養水平同步提升。
加快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推廣應用,將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與農業項目安排、農產品品牌評定等掛鉤,率先將綠色、有機、品牌農產品納入追溯管理,選擇10個省份開展追溯示范試點。強化縣鄉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的條件、手段和業務能力。
三、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行動
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生豬屠宰和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條例等制修訂。深入開展農藥殘留、獸藥殘留、“瘦肉精”、私屠濫宰、水產品“三魚兩藥”等農產品質量安全突出問題專項整治,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推進農獸藥追溯體系建設。開展農資打假專項治理和放心農資下鄉進村活動。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檔案,實施違法失信主體“黑名單”制度。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微信微博新媒體宣傳平臺,開展“質量安全萬里行”活動。
四、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行動
發揮第一批107個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市)作用,舉辦產銷對接活動,推動線上線下市場設立安全縣優質農產品專區,擴大市場影響力。開展第二批215個安全縣(市)創建試點單位核查驗收,合格的予以命名,推動安全縣農產品全面實現可追溯。鼓勵有條件的地方以省(市)為單位整建制創建。總結安全縣創建模式,強化示范推廣。支持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和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率先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質量興農模式。發揮墾區和大中型農場引領作用,建設農墾綠色發展先行示范區。
五、產地環境凈化行動
繼續推進化肥農藥減量使用,在100個果菜茶生產大縣大市開展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在150個縣開展果菜茶病蟲全程綠色防控試點。支持200個生豬、奶牛、肉牛養殖大縣整建制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在東北、華北地區150個縣開展秸稈綜合利用試點,在西北、西南地區100個縣開展農膜回收試點。加強耕地土壤與農產品協同監測,開展耕地土壤環境類別劃分和重金屬污染區耕地修復試點。加強資源保護,全國深松深耕整地面積達到1.5億畝以上,選擇一批重點縣開展黑土地保護整建制推進試點。
六、農業品牌提升行動
發布加快推進品牌強農的指導意見,指導各地有序開展農業品牌建設。建立國家級農業品牌目錄,指導各地建立省級、市級目錄。制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簡稱特優區)管理辦法,推動一個特優區塑強一個特色區域公用品牌,啟動第二批特優區認定工作。加強農業品牌培育,大力發展綠色有機農產品,登記保護150個農產品地理標志,遴選推介一批叫得響、過得硬、有影響力的農業品牌。開展綠色食品系列公益宣傳活動,推進綠色食品進超市、進社區、進學校。加強對區域公用品牌的考核、管理和保護,指導各地制定品牌培育塑造、宣傳推介、監管保護等辦法。舉辦十大農產品出口促銷系列活動,提高我國出口農產品品牌影響力。
七、質量興農科技支撐行動
印發《農業綠色發展技術體系規劃(2018—2030年)》。強化質量興農技術創新,推廣一批提質量、保安全的生產技術。深化玉米、水稻、小麥、大豆良種聯合攻關,加快綠色優質品種更新換代。在10省區啟動特色作物良種聯合攻關,發掘優質特色種質資源,選育一批優異性狀的綠色優質新品種。加快推進農業生產全程全面機械化,打造一批示范基地,再創建100個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示范縣。
八、生產經營主體能力提升行動
啟動家庭農場精準管理服務試點示范,培育一批規模適度、經營穩定、效益明顯的高質量家庭農場。開展農民合作社示范社評定,研究將落實安全間隔期和休藥期制度作為評定標準,圍繞質量興農、綠色興農等開展專題培訓。開展國家重點龍頭企業運行監測,培育一批示范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完善利益共享機制。全年培訓包括小農戶種養能手在內的新型職業農民100萬人。全面推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息直報系統,實現覆蓋優質用戶10萬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