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14日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氣所)獲悉,來自中外11個機構的14名科學家聯合發布最新海洋觀測數據顯示,繼2017、2018年海洋創紀錄變暖之后,2019年海洋升溫又創新高——成為有現代海洋觀測記錄以來海洋最暖的一年。
同時,過去5年是有現代觀測記錄以來海洋最暖的5年、過去10年也是最暖的10年。這一重要海洋觀測成果論文,已發表于當天出版的《大氣科學進展》(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上。
中外科學家共同完成的研究顯示,2019年全球上層2000米溫度比1981-2010年的平均狀態高0.075攝氏度。這從溫度看起來是一個較小的增量,但由于海水巨大的比熱容,0.075攝氏度的增溫意味著海洋已吸收228乘以10的21次方焦耳的熱量,其相當于廣島原子彈爆炸釋放出能量的36億倍。
本次發布的海洋熱含量數據是由中科院大氣所研制,論文作者團隊來自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國家海洋信息中心、河海大學、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以及美國圣-托馬斯大學、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美國賓州州立大學等單位。
成果論文報告同期發布了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旗下美國國家海洋信息中心的2019年海洋熱含量數據。中美兩套獨立的數據均表明:2019年海洋上層2000米熱含量創歷史記錄,2019年海洋熱含量比2018年高25乘以10的21次方焦耳(美方數據為21乘以10的21次方焦耳)。
中科院大氣所的數據還顯示,1987-2019年期間,海洋平均增暖速率是1955-1986的期間的450%,顯示出持續的海洋加速暖化趨勢,從海表到2000米深海、從大西洋到印度洋和太平洋、從北極到南極海域,均已觀測到海水變暖的信號。
論文作者團隊指出,全球海洋熱含量變化是氣候變化的一個穩健指針,不斷創紀錄的全球海洋升溫表明了無可辯駁的全球變暖事實。全球變暖主要是由于大氣中的溫室氣體不斷增加,使地球系統不斷累積能量導致,海洋累積了全球變暖的主要信號。
由于能量失衡,包括海洋、大氣、陸地和冰雪圈的氣候系統被持續“加熱”,是2019年加利福利亞、亞馬遜和澳大利亞大火肆虐的外在驅動因子,也是過去一些年頻繁發生的海洋熱浪的驅動力。海水持續增暖帶來一系列海洋生物化學要素的變化,海洋變暖也為臺風等極端天氣提供更為充足的“燃料”(能量來源),使得臺風更強、降水更多。這一系列海洋環境變化為人類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提出更大的挑戰。
中外科學家組成的論文作者團隊呼吁,由于海洋對全球變暖的滯后響應,本世紀海洋變化將持續。世界各國都應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探尋氣候變化的適應和減緩對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呵護人類和其余地球生命共同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