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科學院生物資源應用研究所(以下簡稱“省科學院生物資源所”張秀娟博士和陳金平研究員等開展的鱘魚性腺發育和性別分化調控的分子遺傳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研究結果以“Full-length transcriptome sequencing and comparative transcriptomic analysis to uncover genes involved in early gametogenesis in the gonads of Amur sturgeon (Acipenser schrenckii)”為題于4月9日在動物學TOP期刊 《Frontiers in Zoology》正式發表。
鱘魚屬鱘形目,具多倍體特性,是軟骨硬鱗魚類中的唯一代表,其起源于泥盆紀時期,有著2億年的悠久歷史,是脊椎動物發育和進化研究的重要比較模式動物。鱘魚籽醬被譽為“黑珍珠”,營養價值極高。鱘魚養殖和魚籽醬生產作為新興產業在我國發展迅速,而鱘魚性腺發育和性別分化調控的遺傳機制是目前鱘魚產業發展亟待解決的重要科學問題之一。該研究利用最新全長轉錄組測序并結合二代測序技術篩選參與施氏鱘(Acipenser schrenckii)早期配子發生進程的關鍵基因并揭示其繁育調控遺傳機制。研究首次獲得鱘魚全長轉錄本數據集,比較轉錄組分析發現卵巢特異表達的轉錄本顯著多于精巢,且卵巢和精巢偏性表達轉錄本發揮作用的信號通路也顯著不同;進一步從數據集中篩選到60個與施氏鱘早期配子發生相關的基因,涉及755個全長轉錄本;深入分析發現了兩個TGF-β超家族成員:Amh基因以精巢特異表達模式和Gsdf基因以精巢顯著高表達卵巢強烈暗示了其在精子發生中的重要作用,而Foxl2基因和Cyp19a基因可能在卵子發生中發揮著重要調控作用。該項研究提供了鱘魚全長轉錄組新的遺傳資源,解析了鱘魚早期配子發生進程中的關鍵作用基因和其表達模式,加深了人們對鱘魚繁育調控遺傳機制的全面認識,為鱘魚養殖產業中開發性別調控新技術奠定了理論基礎。
該研究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1802279)、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2018A030310488)以及廣東省科學院科技發展專項(2020GDASYL-20200204026, 2019GDASYL-0104017和2018GDASCX-0107)項目的資助。

文章鏈接:https://frontiersinzoology.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2983-020-00355-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