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所紫柳珊瑚(新種)Victorgorgia iocasica sp. nov.

海洋所鏢毛鱗蟲(新種) Laetmonice iocasica sp. nov.

海洋所三歧海牛(新種)Tritonia iocasica sp. nov.

海洋所異胸蝦(新種)Sternostylus iocasicus sp. nov.

海洋所長莖海綿(新種)Caulophacus iocasicus sp. nov.
8月1日,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建所70周年紀念活動上,正式命名了5個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深海生物新物種。
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分別是海洋所紫柳珊瑚(新種)Victorgorgia iocasica sp. nov.、海洋所鏢毛鱗蟲(新種) Laetmonice iocasica sp. nov.、海洋所三歧海牛(新種)Tritonia iocasica sp. nov.、海洋所異胸蝦(新種)Sternostylus iocasicus sp. nov.、海洋所長莖海綿(新種)Caulophacus iocasicus sp. nov.。
據介紹,海洋生物分類是中科院海洋所自建所起孕育形成的特色學科,匯聚了曾呈奎、劉瑞玉、鄭守儀院士為代表的一大批領頭分類學家,創建起全國海洋生物門類最為齊整、研究力量最為雄厚的分類學和生物多樣性研究團隊,涉及了幾乎所有重要海洋生物門類的分類研究,是我國海洋生物多樣性研究的中心和策源地。
近年來,從近海走向深海,在西太平洋海山、熱液和冷泉等深海的生物多樣性探測與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獲得大量新發現,已形成重要國際影響。
自2009年至2020年3月,中科院海洋所的分類學者發表了2新科、2新亞科、17新屬、276個新種,發表的海洋無脊椎動物和魚類新物種占國內總數的65%;發表深海生物 1新科、2新亞科、6新屬、83個新種。
在此次發布的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中,海洋所紫柳珊瑚(新種)Victorgorgia iocasica sp. nov.高約33cm,呈扇狀,亮紫色,寓意“紫氣東來”,隸屬珊瑚綱、軟珊瑚目、紫柳珊瑚科。2019年發現于西太平洋卡羅琳海山1549米水深。
海洋所鏢毛鱗蟲(新種) Laetmonice iocasica sp. nov.長6–7cm,體覆閃亮的金色魚叉狀剛毛,猶如“黃金戰甲”。隸屬多毛綱、鱗沙蠶科、鏢毛蟲屬。于2019年發現于卡羅琳海山888~980米的巖石底。
海洋所三歧海牛(新種)Tritonia iocasica sp. nov.首次在西太平洋發現的深海海蛞蝓(又稱海兔),隸屬腹足綱、裸鰓目、三歧海牛科。2019年發現于西太平洋卡羅琳海山970~1262m深的巖石底。體長達12cm,前部呈粉紅色,以紅珊瑚為食。
海洋所異胸蝦(新種)Sternostylus iocasicus sp. nov.鎧甲蝦新種,隸屬甲殼動物亞門、軟甲綱、十足目、異胸蝦科。成體長約18厘米,頭胸甲胃區長有六邊形排列的刺,螯足和步足細長,長有6或7列尖刺。該種與柳珊瑚共生,于2017年、2018年分別發現于卡羅琳海山和麥哲倫海山1246-1366米深。
海洋所長莖海綿(新種)Caulophacus iocasicus sp. nov.高達450厘米,長莖稈上生有多個分支,頂端具蘑菇狀的小海綿體。寓意“繼往開來,生生不息”,隸屬六放海綿綱、松骨海綿目、花骨海綿科。2017、2019年發現于西太平洋卡羅琳海山859~1054米深的巖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