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在線發布的《自然》指數增刊數據顯示,在自然指數去年擴展到包含60多種醫學期刊之后,中國繼續領跑該數據庫榜首。數據還顯示,中國與“一帶一路” 國家的科研合作在快速增加。
根據自然指數,化學和物理科學是中國明顯占有優勢的領域,到2023年已占中國自然指數總份額的85%。其他學科的產出也在快速增加。例如,2022年8月到2023年7月,中國在生物科學領域的調整后份額增長了15.8%,在自然指數追蹤的自然科學四大學科中增長比例最高。
自然指數數據還顯示,2015年至2023年,涉及中國和至少一個“一帶一路”國家的自然科學研究論文在數量上增加了132%,這類文章2023年在指數中占中國全部國際合作論文的28%。新加坡是與中國科研合作最多的“一帶一路”國家,其次是韓國;新加坡也是中國在該數據庫總體上的第五大科研合作國。同時,美國、德國和英國仍然是中國最大的科研合作國,來自這些國家的機構和中國的機構形成了產出最高的合作關系,例如在生物和衛生科學領域。
增刊還發布了基于2023年文章份額排名前100的中國機構名單。其中位居前十的分別是: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上海交通大學。
中國2022年在該數據庫追蹤的高質量自然科學研究產出貢獻上超過美國以來,兩國在自然科學領域的差距不斷擴大,中國在份額數值上領先了近5000。這幫助中國在自然指數中保持總體領先地位,盡管美國在該指數追蹤的衛生科學領域仍大幅領先。
自然指數追蹤的是發表在高質量的自然科學和衛生科學期刊上的研究文章。份額作為自然指數標志性指標,通過計算特定地區一家機構所屬作者在一篇文章作者中所占的比例,來衡量對該文章的貢獻。
“一年前,中國在自然指數中對自然科學研究的貢獻超過了美國,但目前似乎沒有跡象表明中國科學表現的軌跡已放緩。”自然指數主編Simon Baker說,“關鍵的是中國科研下一步的走向。隨著中國不斷增加對大型科學基礎設施的投資,以及增加與發展中國家的合作,中國對高質量研究的貢獻將有助于推動多個領域的發現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