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氣象組織近日在日內瓦發布公告,宣布啟動2017年~2019年“極地預測年”行動計劃。這一國際行動旨在提高北極和南極天氣、氣候和海冰冰情的預測能力,盡量減少極地地區氣候迅速變化帶來的環境風險,縮小目前各國在極地預報能力上的差距。
極地預測能力有待提高
世界氣象組織指出,溫室氣體排放導致的全球變暖在極地地區產生了更為嚴重的影響。北極和南極部分地區的增溫速度是世界其他地區的兩倍,導致了冰川融化、海冰和冰蓋消失。
世界氣象組織世界天氣研究計劃負責人保羅·魯迪表示:“過去幾年,我們注意到極地地區出現的巨大變化。今年以來,北極和南極的海冰覆蓋面積更是大范圍減少。據統計,過去30年~35年間,北極地區消失的海冰覆蓋面積相當于法國和西班牙國土面積的總和。”
世界氣象組織指出,極地的天氣、氣候和冰情的急劇變化正在導致人類活動的增加。如在交通、旅游、漁業和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等方面,人類活動都呈現擴大趨勢。但由于極地的極端環境,人類目前對極地天氣和海冰冰情的預測還存在著嚴重不足,北極和南極成為世界上預報觀測數據最為缺乏的地區。
觀測資料實現各國共享
世界氣象組織于2015年7月完成了“極地預測年”項目的行動方案,旨在提升極地地區天氣、氣候和冰情觀測預報能力,使風險最小化。按照計劃,極地預測年從2017年中期開始,預計到2019年中期結束。未來兩年,由各國科學家和業務預報中心組成的大型國際跨學科團隊將在北極和南極共同開展密集觀測和模擬活動。
據悉,在“極地預測年”框架下收集到的所有觀測資料,將通過世界氣象組織信息系統實現共享,世界各地的業務預報中心將可以實時接收預報所需的資料。世界氣象組織指出,這一項目將加強人類對北極和南極的科學認識,增強極地地區和人口密集國家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的能力。
保羅·魯迪指出,對天氣和海冰冰情的預測將減少未來風險,實現極地地區的安全管理,進而提高人類活動較為集中地區的預報能力。他說:“啟動這一年度計劃,將大大提升我們對北極和南極地區的認知能力和觀測水平。同時,我們也希望通過這一計劃提升對中緯度地區氣候情況的預測能力。”
中國廣泛參與相關項目
據悉,“極地預測年”是由世界氣象組織發起的國際合作項目,目前已有包括中國在內的21個國家參與。保羅·魯迪表示,世界氣象組織研究機構與中國氣象局、國家海洋局保持著密切聯系,中國已廣泛參與到世界氣象組織的各項研究活動當中。
“中國對與世界氣象組織合作抱有濃厚的興趣。來自中國不同研究機構的科學家也參與到極地研究項目當中。中國是我們在這些研究領域出色的合作伙伴之一。”保羅·魯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