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媒體報道,經過多年的研究,美國南佛羅里達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墨西哥灣赤潮形成的決定性因素:墨西哥灣流帶來的大量營養物質,導致浮游植物和藻類等快速生長,最終形成了赤潮。
近年來,赤潮在全球許多海域頻繁發生,造成相關海域生活的貝類、魚類的大面積死亡,也影響了海上娛樂業和旅游業。科學研究表明,赤潮形成的毒素能夠進入海洋食物鏈,并且還會擴散到空氣中,如果被人類或者動物直接吸入,或可引起呼吸障礙。
羅伯特·韋斯伯格是該研究的首席科學家,他說:“赤潮的形成包括多個方面的過程,需要建立一個系統科學的方法進行研究,并且還需要進行細致的觀察,以此建立相關的研究模型。”
韋斯伯格和他的團隊在南佛羅里達大學的一所研究所開發了一組赤潮觀察、預測和預警的研究模式,通過使用一系列安裝在船舶上的儀器,來收集赤潮產生的各種數據。
韋斯伯格說,墨西哥灣流帶來的營養物質,在海灣地區經過光合作用,極大的刺激了藻類的生長,并且將赤潮運送到近海岸區域,最終造成了赤潮的暴發。因此,如果墨西哥灣流形成的循環模式不能達到營養物質和陽光的最佳組合,那么就不會發生大面積的赤潮,甚至不會發生赤潮。
韋斯伯格表示,墨西哥灣流是該處海灣赤潮形成的決定性因素。當墨西哥灣流與當地的大陸架發生地球物理作用時,會帶來新的變化。這種變化導致海洋底層的營養物質上翻,一直涌向大陸架附近海域,進而加快浮游植物的生長,擴大赤潮發生的范圍,增加赤潮發生的頻率。總的來說,在墨西哥灣,春季和初夏海洋環流所帶來的營養物質,為秋季赤潮的發生提供了物質基礎。
“這項研究表明,未來科學家可以利用海洋環流模型,結合衛星圖像以及船舶觀測到的生物學和化學變量,實現海域赤潮發生的短期和中期預報。”韋斯伯格說。(來源:海洋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