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近日發布2015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在被調查評估的海洋物種中,其生存狀況喜憂參半,為全球海洋生物保護敲響了警鐘。本次更新的紅色名錄顯示,一方面,得益于各沿海國家保護力度的加強,一些海洋生物種群數量出現上升;但另一方面,由于過度捕撈和棲息地被破壞,以及非法貿易和外來物種入侵,一些海洋生物則瀕臨滅絕。
海洋物種生存狀況有喜有憂
根據該名錄介紹,瓜達盧佩海狗(主要生活在加利福尼亞西海岸以及墨西哥的瓜達盧佩島)在19世紀晚期和20世紀20年代曾兩次被認為滅絕,但目前該物種生存狀況得到較好改善。得益于棲息地保護力度的加強和相關法律的修改完善,例如《美國海洋哺乳動物保護法案》的實施,目前在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該物種已經由“近危物種”變為“無危物種”,數量由20世紀50年代的200頭~500頭,增加到2010年的2萬頭。資料顯示,在被大規模捕殺之前,瓜達盧佩海狗在加利福尼亞州南部附近島嶼的數量曾一度達到20萬頭。
不同于瓜達盧佩海狗種群生存狀況的改善,新西蘭海獅正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生存危機。作為世界上最為稀少的海獅之一,新西蘭海獅在瀕危物種紅色目錄中,已經由“易危物種”變為“瀕危物種”。參與此項研究工作的新西蘭梅西大學海洋哺乳動物專家路易斯·奇爾弗斯說,多種因素導致新西蘭海獅瀕臨滅絕,例如疾病、由捕魚活動所導致的棲息地改變,商業捕魚業激烈競爭和意外死亡。
奇爾弗斯希望新名錄的公布有助于政府部門采取行動,遏制海獅種群數量的下降。“在過去的15年,新西蘭海獅數量已經下降了50%。如果其數量繼續下降,那么它們將走向滅亡。”
今年的瀕危物種名錄還將生活在巴厘島洞穴里的兩種螃蟹,列入“極度瀕危物種”,這主要是由于該物種生活的洞穴受到越來越多的旅游和集會活動的影響,導致生活在其中的螃蟹瀕臨滅絕。目前研究人員正在對該物種及其洞穴進行詳細調查,以便制定正確的保護措施。
蝦虎魚是世界上最大的魚類種群之一,共有2000多種。在加勒比地區被評估的143種蝦虎魚中,由于1979年~2011年間59%的珊瑚礁棲息地消失,以及獅子魚的入侵,本次有19種蝦虎魚被列入“瀕危物種”。
歐洲三分之一魚群數量下降
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今年首次對歐洲1220種海洋生物生存狀況進行了調查評估。評估結果顯示,歐洲瀕危海洋生物已達到被調查海洋生物總數的7.5%,近危海洋生物則達到總數的10%。其中,40%的被調查歐洲鯊魚和魔鬼魚瀕臨滅絕;在被調查的魚群中,1/3的魚群數量出現下降。
紅色名錄名單顯示,備受歐洲人喜歡的大西洋鮭魚、大比目魚、鱒魚被過度捕撈,已經被列入“易危物種”。其中,在過去的30年,鱒魚數量下降了1/3。
也有一些魚類,例如大西洋鱈魚和藍鰭金槍魚,其種群數量出現增長,這主要得益于歐洲自2010年以來就開始實施的金槍魚捕撈限額政策。但去年12月,歐盟又不顧科學調查研究意見,決定提高20%的金槍魚捕撈配額。
過度捕撈是主要原因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物種生存委員會主席西蒙·斯圖爾特說:“新的紅色名錄表明,許多具有經濟和生態價值的海洋生物正處于瀕危階段。我們需要采取緊急行動,在對種群數量給予下降科學理解和分析的基礎上,重新設定捕撈配額,減少對相關瀕危物種的捕撈。”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調查確認,過度捕撈是海洋生物多樣性衰退的主要原因,其次還有副漁獲物所導致的意外死亡、海岸帶經濟開發活動、環境污染等。其中,副漁獲物所導致的傷害后果已引起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關注。此次調查評估認為,副漁獲物行為導致藍鯊種群被列入近危名錄,扁鯊種群接近成為瀕危物種。如今,在歐洲水域,只有在西班牙加那利群島附近才能看見成群的鯊魚。
調查顯示,在歐洲目前有36種海洋物種以接近“最大可持續產量”的形式被捕撈,而歐盟委員會已經調查完成的非法捕撈案件多達200多起,處罰金額高達800萬歐元。歐盟近日的一項評估調查顯示,大西洋幾乎一半的海洋物種(93%的此類海洋生物生活在地中海)沒有被可持續性的捕撈。
歐盟環境專員維拉對此表示,新的瀕危名錄一方面令人擔憂,但另一方面鱈魚和金槍魚數量的恢復則表明“有針對性的保護生物多樣性行動的價值”。
“經過保護行動后相關物種數量得到恢復,這是非常令人鼓舞的。”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全球物種項目主任簡·斯馬特說,“但是,本次更新的名錄也顯示了相關物種數量出現大幅度下降,這告訴我們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急迫性,我們必須馬上行動起來,制定強有力的政策和操作性強的保護計劃,以加強保護和遏制相關物種數量的下降。” (來源:海洋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