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日前發布的報告顯示,2014年,被稱為“地球冰箱”的北極繼續以世界其他地區兩倍的速度變暖,這一持續了30年之久的“北極放大效應”顯著改變了北極的生態系統。
為何北極變暖的速度會遠超全球其他地區?其對人類生態環境乃至安全、貿易影響幾何?如何應對這一氣候變化危機?近日,《中國科學報》記者就此采訪了相關專家。
變暖致冰川融化加劇
此前,美國國家科學院和英國皇家學會就地球氣候變化的現狀發表聲明稱,進入本世紀以來,地球溫度升高速度在短期內有所減緩。既然如此,為何北極變暖的速度反而加快呢?
“北極變暖應該和特殊的地質和地理條件有關。地質過程是階段性的,就好像天然地震一樣,有穩定過程(能量聚集),有突變過程,整個地質歷史時期也具有周期性。”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梁光河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全球變暖存在區域上的差異,高緯度地區的變暖要更強一些。過去幾十年間,北極地區以及西伯利亞和中國東北地區的變暖速度要比其他地區快。”中國農科院農業環境與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林而達告訴記者,全球變暖的速度在最近十幾年開始放緩,但北極變暖的速度依舊很快,尤其是夏季冰川融化比較厲害。
據權威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9月9日,北冰洋的海冰面積已縮小為453萬平方公里,接近觀測史上最小值425萬平方公里,遠低于上世紀70年代的700萬平方公里。
據美國宇航局與華盛頓大學專家觀測,自2004年以來,北冰洋海冰每年變薄約17.8厘米,更厚、更不易融化的“老冰”則急劇減少42%。這使得冰和海水之間的縫隙擴大,加速了海冰的脆弱化。研究人員警告說,北冰洋海冰將在30年內消失,而不是之前預測的90年。
“如果北極的冰全部融化,將使海平面升高7米。”林而達說。
帶來全球性挑戰
北極變暖、冰川融化,對全球帶來的影響極其深遠。
“冰川融化可能導致海平面整體上升,處于海平面附近的陸地將會被淹沒,海島也將不復存在。”梁光河表示。
“北極冰川融化的過程很復雜,大量淡水流入大洋里,改變了洋流,影響到環流,甚至是全球氣候。”林而達告訴記者,事實上,近幾十年各大洲和各海域都已顯現出一些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
“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低洼的三角州地區都會受到影響,近年來多地頻繁遭遇臺風、海嘯等災害,與此不無關聯。”林而達認為。
當然,北極變暖帶來的影響不僅是在生態、氣候層面,其對國際政治的影響也不容小視。中科院地理資源所研究員吳紹洪介紹說,北極冰蓋融化后,附近航道將得以打通。而這可能會改變全球的地緣政治、經濟格局,資源環境利用格局也可能隨之發生變化。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北極變暖加速,人類活動難辭其咎。
2014年11月,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在丹麥哥本哈根發布《綜合報告》,確認世界各地都在發生氣候變化,而氣候系統變暖是毋庸置疑的。相比之前的評估報告,該報告更為肯定地指出一項事實,即溫室氣體排放以及其他人為驅動因子已成為自20世紀中期以來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
林而達認為,溫室氣體排放的確導致北極變暖,但事實上,人為的排放和自然的變化兩個因素是疊加在一起的。“雖然自然氣候變化難以預測,但人為排放可以控制。”
“目前需要做的就是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人為造成的氣候變暖已經產生明顯的不利影響。我們應該盡最大可能控制人類行為,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將人為因素導致的影響減到最小。”林而達說。
在自然氣候變化因素中,海洋是一個重要因素。“地球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升高速度僅為人類排放速度的一半,這就是著名的碳丟失問題。那個不為人知的、吸收了大量二氧化碳的地方就是海洋。”梁光河說,因此當前也亟待加強海洋與碳排放關系的研究。
“當然,我們提倡的節能減排都是為了保護全球氣候。北極變暖加速也在警示我們,必須把低碳發展放在首要位置,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林而達表示。(來源:《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