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蠣對海洋生態環境的較高需求及美味,已成為歐洲人餐桌上最受歡迎的海產品之一,擁有取代家庭團聚“圣誕大餐”傳統食材的巨大潛力。但“櫻桃好吃樹難栽”,牡蠣養殖期一般需要3-4年時間。第一年的死亡率可達到80%-90%,第二年的死亡率為10%-15%,而第三年接近成熟期的死亡率甚至高達30%-40%。從牡蠣開始養殖到進入市場銷售,十成之九的高死亡率,是牡蠣銷售價格居高不下的最主要原因。目前,歐盟及其成員國是牡蠣養殖的重要產地,牡蠣養殖面臨兩大威脅:各類病毒侵襲和海洋環境污染。
歐盟第七研發框架計劃(FP7)提供300萬歐元資助,總研發投入450萬歐元,由歐盟7個成員國及聯系國法國(總協調)、愛爾蘭、意大利、西班牙、荷蘭、英國和以色列,水產養殖業跨學科科技人員組成的歐洲BIVALIFE研發團隊。自2011年2月始,致力于牡蠣養殖業主要制約因素的研究,試圖從根本上尋找到牡蠣養殖優質高產的創新型解決方案。
鑒于牡蠣作為雙殼類無脊椎海洋生物、很難實施陸地動物養殖接種疫苗抗體的現實,BIVALIFE研發團隊的研發創新活動主要聚焦于三大解決路徑:1)耐抗病毒牡蠣品種的篩選優育;2)高效抗病毒藥物的研制開發;3)牡蠣養殖海洋生態環境的制約因素研究。截至目前,研發創新活動已取得積極進展。例如,已成功篩選出數10個耐抗病毒的牡蠣“優質高產”品種;針對牡蠣主要病原體研制開發出混合12種殺菌劑的高效藥物;綜合分析研究牡蠣養殖很難控制的多重海洋環境因素,如海水溫度、鹽堿度、酸性度和污染程度等,包括主要制約因素硝酸鹽、農藥、化肥及各種進入海洋的污染物。(來源:科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