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多個國家研究人員組成的調查團隊日前發布了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全球海洋保護區狀況調查報告。該調查報告稱,全球海洋保護區的成效并不樂觀,各國需要在建立海洋保護區、持續性管理,以及確保海洋保護區環保目標實現等方面,采取更為有力的強制措施,如此才能真正做到保護海洋。
僅近六成海洋保護區達標
這份發表在美國《自然》期刊上的研究報告稱,在5項海洋保護關鍵指標中,達到其中3個指標的海洋保護區面積僅占到了全球海洋保護區的59%??偟膩碚f,全球海洋保護區處境堪憂。這5項指標分別為:開放漁業許可的程度、強制保護的力度、設立成為保護區的時限長度、保護海域的范圍大小、魚類自由遷徙海域的連續性。只有滿足3項以上指標的海洋保護區才具有潛在的保護價值。
研究人員表示,該項研究調查了全球87個海洋保護區中的964個站點。與允許捕撈海域相比,盡管這87個海洋保護區內大型魚類的種類豐富性平均高出36%,種群數量平均高出35%。但就全體魚類種類的豐富性程度而言,這些海洋保護區與捕魚區并沒有顯著的區別。
多數海洋保護區未獲有效保護
該報告指出,全球范圍內海洋保護區整體指標偏低主要是因為大部分海洋保護區所處海域并未得到管轄國家的有效保護。在此次調查的87個海洋保護區中,只有4個海洋保護區達到了所有5個核心指標的要求。而在其他的海洋保護區中,魚類生物多樣性總體上呈大幅下降的趨勢,漁業捕撈致使魚類的聚集度降低了63%,大型魚類聚集度下降了80%,鯊魚數量更是減少了93%。
近年來,全球海洋保護區的數量逐年增加。1970年,全球只有27個國家設立了118個海洋保護區。但到了1994年,全世界已經設立了1300多個海洋保護區。而截至2010年,全球海洋保護區總數已近5900個。
然而,雖然海洋保護區數量在迅猛增加,但與全球海洋面積相比,仍然是微不足道的。2013年10月,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聯合發布報告稱,全球海洋保護區面積仍然不到全球海洋面積的3%。這與聯合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公約》于2010年設定的10%的目標還相距甚遠。同時,由于大多數海洋保護區并未得到有效管理,因此對于當地海域的海洋生物多樣性恢復幫助甚微。
研究人員認為,海洋保護區的建設需要設定持久性的目標,更需要海域管轄國堅決貫徹不斷增加禁漁海域的保護措施,如此才能實現建立海洋保護區,以及保護當地海洋生物多樣性的初衷。(來源:海洋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