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當幫助小規模漁民和養殖漁民進入區域和國際市場
2014年2月21日,卑爾根/羅馬 – 日益興旺的世界魚品貿易正在創造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的財富,但各國必須幫助小規模漁民和養殖漁民同樣受益,糧農組織表示說。
糧農組織下周將在挪威卑爾舉行魚品貿易分委員會會議。根據會前公布的初步數據,全球2013年野生捕撈業和水產養殖業產量有望創新高,將從上年的1.57億噸增加到1.6億噸,出口額將達到1360億美元。
“創紀錄的貿易量反映出水產養殖產量增長強勁,以及鮭魚和對蝦等產品價格高企,”糧農組織的產品、貿易及銷售處處長萊姆說。“另一個因素是世界市場對水產品有著巨大的潛在需求。”
2012年水產養殖產量預計達到6700萬噸,而對2013年的預測顯示養殖漁民將使產量達到7000萬噸,占漁業總產量的44%,占供人類直接消費的魚品的49%。
“在魚類產量中,國際貿易所占比重較大,在2013年達到37%左右,”萊姆說。“這使得漁業部門成為世界食品生產中最具全球化和活力的產業之一。”
扶持小規模漁民
發展中國家在供應世界市場方面繼續發揮重要作用,2012年的出口量占魚類出口總量的61%,占總值的54%。它們的凈出口收入(出口減去進口)達到353億美元,超過其它農產品,包括大米、肉類、牛奶、糖和香蕉等出口收入的總和。
糧農組織指出,盡管如此,小規模漁業社區往往享受不到國際貿易帶來的好處,盡管在全球范圍,該產業90%的勞動力是小規模漁民和養殖漁民。
糧農組織敦促各國協助小規模漁民和漁業勞動者 - 大約一半是婦女 - 克服各種困難,如缺乏議價能力和獲得信貸的途徑,難以滿足市場準入規定的要求,貿易基礎設施落后等,使他們能夠進入當地、全球,尤其是區域市場。
“區域市場當前提供了令人振奮的機遇,因為墨西哥、巴西、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等新興經濟體對魚品的需求不斷增加,它們正試圖通過周邊國家解決供應問題,”萊姆說。“與此同時,這種日益增長的需求推動了對地方(包括非洲)水產養殖生產的新一輪投資。”
糧農組織認為,各國應當幫助小生產者獲得融資、保險和市場信息服務,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小生產者和貿易組織,并確保國家政策不會忽視或削弱小規模生產部門。
副產品的用途
糧農組織指出,隨著用于出口的魚品加工量不斷擴大,諸如魚頭、內臟和脊骨等更多副產品還可能成為有食用價值的產品。
“無論從經濟還是營養的角度,我們都應當避免這種副產品的浪費現象,”萊姆強調。“副產品的營養價值,特別是所含人體必需脂肪酸、維生素和礦物質,往往超過魚片,可以在消除發展中國家微量營養素缺乏癥方面發揮很好的作用。”
他指出,新興副產品市場已經開啟,亞洲和非洲一些市場對魚頭的需求日益增加,而且全球對魚油和礦物質補充劑的需求不斷擴大,在這方面,魚頭和魚骨也有得到利用潛力。
糧農組織認為,具有較大潛力的領域還包括利用副產品來生產水產養殖和家畜飼料所需的魚粉和魚油,間接地促進糧食安全。一些今天被用來生產魚粉和魚油的整魚將被人類直接消費。(來源:聯合國糧農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