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近日發布的《地球生命力報告2022》顯示,自1970年以來,監測范圍內的野生動物種群數據——包括哺乳動物、鳥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和魚類,平均下降了69%。《報告》強調,當前自然生態面臨嚴峻挑戰,全球必須采取變革行動,扭轉生物多樣性退化趨勢。
報告發布的地球生命力指數由倫敦動物學會提供,監測對象包括5230個物種的近3.2萬個種群,監測數據規模是迄今為止最大的。該指數顯示,熱帶地區野生脊椎動物種群數量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急劇下降。
地球生命力指數顯示,自1970年到2018年,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監測范圍內的野生動物種群數量平均下降了94%之多。在所有監測物種種群中,淡水物種種群下降幅度最大,在短短幾十年間平均下降了83%。棲息地喪失和遷徙路線受阻是洄游魚類物種面臨的主要威脅。
報告還指出,在世界范圍內,野生動物種群數量下降的主要因素是棲息地的退化、開發、外來入侵物種、污染、氣候變化和疾病。正是這些原因導致了非洲野生動物數量下降了66%,亞太地區野生動物數量整體下降了55%。
報告提出,提升環境保護和自然恢復水平,更可持續地生產和消費食品,以及快速和深入地推進全產業脫碳,是緩解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喪失的雙重危機的重要途徑。為此,報告呼吁政策制定者實施經濟轉型政策,充分評估自然資源價值。
WWF全球總干事馬克?蘭博蒂尼表示:“我們正面臨著由人類活動引起的來自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喪失的雙重危機,這對人類當代和后代的福祉造成了威脅。”
倫敦動物學會自然保護與政策主任安德魯?特里說,一半的全球經濟以及幾十億人口都直接依賴于自然。阻止生物多樣性進一步喪失,恢復重要的生態系統,必須成為全球議程的首要事項。
WWF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盧倫燕表示,對于生物多樣性保護而言,各國應本著以人為本、生態優先的思路,做出促進自然向好的政策承諾和行動安排,引領全球在21世紀的第三個十年扭轉生物多樣性退化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