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2023年,我們為疫情畫上了句號、經濟復蘇,一切都在向積極的方向發展。但同時,氣候變化使我們經歷了極端天氣,承受了火山爆發、地震、海嘯等一系列大自然的“怒火”。那么,2024年,人類的命運方舟又將駛向何方?《科學》對此進行了預測和展望。
厄爾尼諾不謝幕 創紀錄高溫或延續
“極熱”的2023已經過去,但極端高溫天氣并沒有謝幕。有關機構預測,接下來的幾個月里,東太平洋厄爾尼諾現象可能會加劇,并使全球地表平均溫度首破1.5°C。
厄爾尼諾是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的一種氣候現象。研究人員認為,2023年的之所以成為現代歷史上最熱的一年,離不開厄爾尼諾的助推。因為2023年前11個月,全球地表平均溫度已經高出工業化前1.4°C,如此大幅度的升溫僅靠溫室氣體排放是難以達到的。
作為定期出現的一種氣候震蕩模式,研究人員預計厄爾尼諾的影響今年會持續下去,它還會加劇亞馬孫和澳大利亞地區的干旱現象。
美國大選又一年 科學前路迷霧重重
今年11月,美國將迎來新一輪的總統大選,而科學家們的前路仍然堪憂。
目前,美國國會各黨派的分歧,使年度財政支出陷入了持續性僵局,這可能會使政府停擺,阻礙各科學機構獲得撥款。
大多數觀察人士預測,最終達成的財政預算最多為個別科研機構增加經費,很難做到拜登政府和國會承諾的對科研經費的全面大幅增長。
今年美國總統大選的獲勝者,將對氣候變化、疫情防控、科學創新等涉及科學的問題制定相關政策,但顯然作為有力候選者的拜登和特朗普對上述問題的看法截然不同。科學家們將何去何從,只能拭目以待。
AI監管競賽加速 各國新政有待補充
隨著人工智能(AI)的快速發展和應用,一些問題逐漸凸顯出來。2023年,世界各國政府紛紛宣布了加強AI監管的計劃,而這場監管競賽在2024年可能會加速。
以美國為例,目前各機構面臨著一項艱巨的任務,即充實總統拜登于2023年11月簽署的首項AI監管令。國會議員圍繞這一命令提出了150多項法案,旨在確保AI對經濟發展、公共衛生、公民自由以及國防產生積極的而非負面的影響。
歐盟目前采取的AI監管措施更接近于道德保障措施。但由于強大的AI應用程序層出不窮,特定規則可能很快就會過時。
抗登革熱蚊子有效 測試投放規模將擴大
利用實驗室改造蚊子抗擊登革熱傳播的策略在2023年取得了一系列成功,今年這一措施的規模有望擴大。
這種實驗室蚊子攜帶沃爾巴克氏菌,由非營利組織世界蚊子計劃組織(WMP)研發和測試。沃爾巴克氏菌可以通過交配傳遞給后代,阻止某些病毒的傳播。
在印尼開展的試驗表明,該策略可以減少登革熱病例和因病住院人數。在哥倫比亞開展的大規模試驗,使該地區登革熱病例下降了至少95%。
據悉,WMP目前在14個國家開展了相關項目,規模仍在擴大。WMP計劃在巴西建造世界上最大的實驗室蚊子生產設施,并于今年開始運行。
新冠暴發4年后 首批試驗結果將公布
新冠病毒暴發4年后,今年,首批嚴格的安慰劑對照臨床試驗有望公布治療“長期新冠”的一些初步研究結果。比如一些抗病毒藥物、單克隆抗體以及其他改善癥狀的療法。
即使這些最終都不成功,科學家仍希望今年的試驗結果能夠助推對該疾病生物學機制的研究,以確定下一步要測試什么。
兩實驗開展合作 給中微子質量排序
科學家一直在研究一種質量微小、難以捉摸的粒子——中微子。對該粒子的研究,有助于解開物理學中一些待解的重大謎團,如引力和暗物質的本質。
目前,參與日本T2K實驗和美國NOvA實驗的物理學家,通過將中微子發射到距地球數百公里外的巨大探測器來研究中微子。今年,他們計劃發布一份聯合分析報告,電子中微子、μ介子中微子、τ中微子這三種中微子,質量究竟是兩重一輕,還是兩輕一重,并尋找一種能證明中微子是其反粒子的核衰變類型。
項目資金投入加大 助推原住民科研合作
幾個世紀的殖民戰爭和一些科學家幾十年的剝削,使許多原住民一直不愿與研究人員接觸。但隨著越來越多原住民領導的研究項目開展,曙光初現。
今年,新的與原住民的合作可能會越來越多。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為一個鏈接原住民知識和科學知識的新中心提供5年的支持;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則向斯坦福大學和原住民生物數據聯盟提供900萬美元的研究經費。
盡管仍存在許多摩擦,但新的一年有望通過上述項目達成新的合作模式。
歐盟極右黨選票高 綠色協議抵制加劇
2019年,歐盟批準《歐洲綠色協議》,旨在構建歐盟經濟向“綠色”轉型的政策框架,希望能夠在2050年前實現歐洲地區的“碳中和”。此外,“地平線歐洲”項目下約1/3的資金將用于與氣候變化相關的研究。
但近年來,極右翼政黨和保守主義者一直在反對《歐洲綠色協議》的一些相關政策,比如抵制旨在減少農藥使用的政策、抵制《自然恢復法》等。
迄今,《歐洲綠色協議》在很大程度上經受住了上述抵制,但2023年6月選舉中極右翼政黨投票率居高,觀察人士預計,對歐盟綠色議程的反對今年或將加劇。
深陷“爛尾”泥潭 ITER項目面臨延期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ITER)是由30多個國家合作建造的全球最大“人造太陽”。
但2023年,ITER一度陷入泥潭——部件制造速度慢、反應堆容器部分形狀有誤、冷卻管道被腐蝕... ...這是許多人懷疑該項目或成為“爛尾”工程。
現任ITER總干事Pietro Barabaschi,在結束相關工作后,在努力讓項目建設重回正軌。他計劃在今年公布修訂后的各工程階段時間表。但在2023年10月的一次聚變能源會議上,他表示帶來的“可能不是好消息”,可能存在延期。
耗資50億美元 歐羅巴探測器10月發射
據美國宇航局(NASA)消息,耗資50億美元的木星探測器“歐羅巴快船”將于今年10月搭載SpaceX“重型獵鷹”運載火箭發射,2030年到達木衛二探尋生命跡象。
這是NASA自20世紀70年代維京“火星號”他側任務以來,最昂貴的行星探測任務。
木衛二是木星的第四大衛星,其表面有一層幾公里厚的冰殼,冰殼下盤旋著一片巨大的咸海,這是潛在生命的溫床。
“歐羅巴快船”不會直接降落其表面直接采樣,而會掠過該衛星50次,以掃描其表面并收集有關內部的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