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水產業在世界排行第十一。菲律賓是個群島國家,有豐富的水生生物資源。其海域面積約為土地面積的7倍,海岸線長36289公里。水產養殖有悠久的傳統,沿岸池塘養殖可追溯到15世紀,現正朝多樣化方向發展,咸淡水池塘養魚居該國水產養殖的主導地位,目前發展了淡水池塘養魚、軟體動物養殖、網箱和網圍魚類養殖和藻類養殖。
菲律賓水產業近年來快速增長,水產養殖在水產業中的增長速度最高。據相關資料顯示,目前在水產行業下屬的三個產業中,水產養殖業增長率最高,其次是地方捕魚和商業捕魚。水產養殖部門的產量主要來自池塘養殖(淡水和咸淡水)、網箱和網圍養殖(淡水和海水)及海水養殖。
淡水養殖包括池塘、網圍和網箱養殖。養殖的魚類以鰱、鳙、鯉等鯉科為主,養殖地區目前以科迪耶拉和比科爾為主。
咸淡水養殖是菲律賓最主要的水產養殖活動。用于咸淡水池塘養殖的水面有143197公頃,占水產養殖生產總水面的94%。主要養殖品種有遮目魚、對蝦、羅非魚、石斑魚、尖吻鱸。
遮目魚是菲律賓的重要養殖對象,已有500年的養殖歷史。它的養殖方式主要有單養和混養。近幾十年發展一直很快,但近些年來產量有所下滑,其原因是土地昂貴、魚塘面積縮小、濫捕及污染、資金缺乏等。
菲律賓是養蝦類先鋒。養殖品種主要有斑節對蝦、墨吉對蝦、印度對蝦和新對蝦屬。養殖方式多采用半精養和精養,以呂宋島、米沙鄢群島和棉蘭老島為主要的養殖地區。由于養蝦密度增加,疾病滋生,環境惡化,加之出口市場的局限等原因,蝦養殖受到一定的沖擊,但產量仍然保持上升趨勢。
菲律賓淡水養殖羅非魚始于1950年,菲政府從泰國引進莫桑比克羅非魚。由于菲律賓氣候適于羅非魚的生長繁殖,加上品種經過遺傳育種改良,產量快速增長。菲律賓淡水養殖水面以山塘、水庫為主,面積為5000~20000平方米,養殖方式有池養、網箱和稻田養殖等。
海水養殖在菲律賓全國沿岸海區進行,養殖種類有牡蠣、貽貝和藻類。菲律賓養殖牡蠣的品種有黃唇巨牡蠣、馬拉翁牡蠣、掌根牡蠣和僧帽牡蠣四種,養殖區集中在北部,養殖方式有地播、樁養和吊養。近年來因水土流失、紅樹林減少等影響,牡蠣養殖正受到威脅。菲律賓養殖貽貝主要是翡翠貽貝,養殖方式為插樁法、垂下法、浮筏法、托盤法等,主要養于巴庫爾灣,苗種主要依賴于自然附苗。
在菲律賓的海水養殖中,藻類的產量所占比重最大,在東南亞國家中居首位,在全球高居第二位。年產量在60萬噸以上,主要集中在中南部。有經濟價值的藻類有麒麟菜、蕨藻、江籬、石花菜和馬尾藻等。90%的藻類產量來自麒麟菜和蕨藻。
雖然菲律賓水產養殖歷史悠久并一直在發展,但由于技術、設備等比較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菲律賓水產養殖的發展。菲政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做了很多的努力。比如:實施漁業管理和發展計劃,引進先進技術,正確使用漁具和政府資助養殖生產者,使水產養殖漁業產量快速增長;菲律賓政府近年來加大水產品的出口,尤其是水產養殖產品出口。據相關資料顯示,菲律賓水產養殖產品出口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到本世紀一直保持上升趨勢;菲律賓政府積極與各國加強水產業合作,尤其是與中國合作。2004年,中菲簽署了兩國漁業合作諒解備忘錄,該備忘錄的簽署,將兩國漁業合作納入政府部門間合作框架,從而建立起兩國漁業合作的新機制。2007年菲律賓國家經濟發展部官員在接受“中國-東盟合作之旅”廣播電視聯合采訪團采訪時表示,期待著和中方在漁業領域開展更多合作,這為菲律賓與中國的水產養殖合作提供了良好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