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能在30年間進入中等發達國家行列,在經歷亞洲金融危機后迅速走出低谷,引起了全球密切關注。韓國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選擇了適合自己的發展模式,即“政府”這個主體在其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本報告重點分析了韓國政府對數字內容、生物技術及半導體三大新興產業的促進政策和措施。這也是第一份從產業發展模式角度對某一國家政府的產業促進政策和措施進行分析研究,希望能引起各方對我國區域發展模式的思考,并為相關部門的決策提供參考。
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現狀
韓國生物技術產業市場規模1999年為6700億韓元,2000年為9000億韓元,2005年有望超過75億美元。韓國生物技術企業大部分集中在生物醫藥領域(68%),其次為生物化工占9%,生物加工處理占8%,生物農業、生物環保和生物食品各占5%。發酵工業是韓國生物技術產業中最具競爭力的領域,僅氨基酸產品就占全球市場的20%。
近年來韓國生物技術水平不斷提高,體細胞克隆牛、艾滋DNA疫苗開發、抗除草劑作物等領域達到世界水平。專利方面,韓國在生物技術領域獲得的美國專利20世紀80年代初每年平均2項,1984年以后每年平均6.5項,1998年以后每年平均超過15項。在人類遺傳基因等領域的國內專利申請比外國落后4至14年,而在疾病預防與治療、食品化學領域韓國的專利申請則處于優勢地位。
從整體而言,韓國的生物技術產業目前在世界上的競爭力還不是很強,多數技術還處于跟進階段。據韓國一項研究稱,韓國目前在生物技術方面的先進程度只有在該領域國際領先水平的70%。與世界許多國家相同的是生物技術是韓國重點發展的領域。
政府支持和引導
從韓國生物技術的發展歷程看,政府在這一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中起了相當關鍵的引導作用,并在資金、政策等方面給予了強有力的支持,可以說,韓國生物技術的發展歷程有非常強的“政府意志”在里面。政府審時度勢、科學選擇重點,并且干預有力。韓國政府對生物技術強勢支持在一定意義上也預示著韓國在生物技術研究與應用領域的后發優勢。
韓國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戰略具有自己的特色。韓國先通過技術推廣和應用促進產業發展和培育市場,然后通過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消化吸收進一步擴大應用和推動產業發展并逐步實現自主創新的發展戰略;即韓國生物技術的發展是一個以“務實應用”為基本策略,同時搶占戰略制高點的過程。韓國生物技術產業發展過程中,產業和技術兩條線并行發展又相互作用。
出臺支持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的專項計劃
韓國從1994年開始將生物技術研發列入國家重點工程,并于當年開始實施《生物工程育成基本計劃》,該計劃預計2007年完成,目標是使韓國生物技術產業達到發達國家水平。韓國政府宣布2001年為“生物技術年”,并對2000年生物技術計劃等進行相應調整,采取的措施之一是加大對新興生物技術的投資力度。2001年政府投入2.7億美元,重點支持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和生物信息學等熱點研究領域。
韓國于1983年12月制定了《生物工程育成法》,1984年9月發布了《生物工程育成法施行令》。1993年12月,政府各有關部門根據該法和施行令,共同制定了《生物工程育成基本計劃(1994至2007)》。計劃的目標是在21世紀初,將韓國的生物技術提高到先進國家水平,生物產品的世界市場占有率達到5%以上。在計劃執行的14年間,總投資實現160924億韓元(政府64134億韓元,民間96790億韓元)。研究領域涉及生物材料技術、保健醫療技術、農林水產及食品技術、環境、安全管理及生物資源保護利用技術、替代能源技術、基礎生物科學等六個領域。
多政府部門分工合作的支持方式
韓國的政府部門、中介機構、大學、研究機構、企業和投資機構形成了一個集科研、投資、產業化、政策于一體的生物技術發展網絡體系,包括政府支持體系、科研支撐體系和生物技術成果轉化服務體系等。在這一網絡體系中,政府處于最高地位,其政策導向往往對技術產出具有重大的影響。
韓國生物技術計劃由科技部主管,其它部門協助,共同制定研究方向。韓國政府為促進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制定了一系列連續的計劃和相關法規,推動韓國生物技術產業規模的擴大和技術水平的提高。除科技部外,相關政府部門包括工商能源部、健康福利部等七個部門。各個部門各自專門的作用和定位:教育部負責基礎研究,科技部負責基礎應用開發研究和生物技術開發計劃,健康福利部、產業資源部、農林部、環境部、海洋水產部等負責各自領域現實面臨的實用技術研究??萍疾孔鳛橹贫ㄓ媱澋闹鞴懿块T,根據生物工程育成法的規定,對各部門有關生物工程技術開發計劃的實施行使綜合調整職能。
積極的資金投入和人才培養政策
2001~2003年間,韓國政府對生物技術的投資增長了48%,2003年的生物技術財政預算為3.97億美元。2003年的生物技術基金占政府總研發基金預算的9%,與兩年前的7.7%相比有明顯增加。
在《生物工程育成基本計劃》中提出2007年政府研究開發投資中生物技術投資比率要提高到17%,并積極吸引國內大企業和外國企業來韓進行技術投資。在有管轄權和指導權的7個政府機構中,科技部對生物技術的投資額是最高的。
截至2000年,韓國生物技術研發人員共9392名,其中博士3322名,碩士2692名,學士1581名,預測2001至2010年將培養出傳統生物學、農水產學領域的博士學位人員7000人(需求約4000余人),但能用于尖端技術領域的專業人才不足。目前,韓國正致力于進一步夯實基礎,營造環境,加強生物工程專業教育,擴大雙學位人才培養,吸引外國技術專家參與韓國主導的國際合作研究課題。建立若干技術培訓中心,重點設立新技術人力培養中心、復合生物工程技術人力中心。為滿足隨著生物工程相關產業的逐步成熟而增加的對專門技術人員的需求,設立、運營技術教育訓練中心;將目前正在政府研究機構中實施的科研項目相關科技知識納入技術教育訓練中心正規科目并開設必要的技術教育項目。
形成專業集聚區,建立技術支撐平臺
韓國在全國建立了3個生物技術特性化園區和2個農業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基地,引導地方政府加大對生物技術的投資。根據各地區的不同特點,選擇特定領域和技術,建立全國性的生物技術地帶。在部分地區,將產學研相對集中起來,以擴大研究開發和產業化的效果。在5個特色發展地區設立由企業、大學、研究機構和地方政府共同參加的產學研合作研究支持中心。
建立生物資源及遺傳基因庫。政府各部門明確分工并確立綜合管理體系,對有用生物資源進行擴充和管理。大學、企業所保有的遺傳資源要納入國家遺傳資源綜合管理運營體系。確立對具有開發價值的生物資源進行維護、保存、普及為目的的標準化體系。
建立化合物庫。對分散在公共研究機構以及與化學和藥學有關的大學、制藥企業中的合成或天然化合物進行系統的搜集、分類,為新藥開發領域所共用。
建立生物工程信息網絡。搜集、分析、加工、普及國內外生物工程研究開發的技術信息,加快生物工程信息化步伐。
建立成果轉化體系
韓國十分重視生物技術成果轉化服務體系的建立,為技術開發和成果轉化提供配套服務,具體措施包括:
設立了技術創新中心(TIC)和技術商業孵化器(TBI)。具有創新技術思想而無研究條件的人可到TIC租用研究場所和設備,從事技術研究。研究成功后,還可以到TBI作進一步的研究與開發。開發成功后就可以交付企業或新成立企業進行產品生產。
建立生物技術相關中介機構。成立生物技術產業協會和生物技術風險投資協會和生物技術研究協會等。持續不斷地搜集、分析、加工、普及國內外生物工程研究開發和產業化的技術信息,建立生物工程信息流通體系,為技術密集型中小企業提供支持。
制定產學研的分工合作方案。加強對多學科復合技術領域的支持,選擇能創出高附加值的領域進行集中投資。
鼓勵大中小企業合作。由韓國政府投資323億韓元設立生物技術實用化中心,重點從技術和設施等方面加強對中小企業和風險企業的支持。倡導中小企業以技術與大企業的資本、生產規模、銷售網相結合,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
推動建立國際化合作研究體系
韓國為擺脫本國資源不足的制約,將構筑國際化合作研究體系作為一項重要策略,通過國際合作獲取海外生物資源。具體做法包括:
設立國際合作協調委員會,負責制定國際合作方案、政策,促進生物技術產品出口,確立基礎和實用化技術的國際共同開發戰略。
出臺“國際聯合研究計劃”,推動以韓國為主體的國際生物技術合作研究活動,對各種雙邊合作研究給予政策和資金支持,到2004年已經資助了1896個國際化合作研究項目。
在美國等國家設立生物技術風險企業,了解國外動態,開展合作研究。
吸引外國來韓設立研究機構。
舉辦國際座談會、學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