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世界日報》報道:2006年泰國的經濟增長主要以出口為推動力,目前缺乏其他刺激經濟增長的因素,因此無論是國內投資還是消費均呈現減緩態勢。
泰國政府制定了2006年泰國出口增長的目標為17.5%,而今年1月份至5月份的出口增長率為16.5%。然而,今年泰國出口仍將遇到諸多挑戰,如泰銖升值、油價居高不下導致生產與運輸成本上漲、利率處于上升階段等,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泰國出口貿易一直以來都遇到非關稅壁壘的困擾。
盡管目前世界貿易關稅率因世界貿易組織(WTO)實施的多邊貿易協議而逐步調降,不過最近10年來非關稅壁壘措施卻逐漸增加,并出現了新的形式。值得關注的是,目前實施非關稅壁壘措施的目的,已逐步從為保護國內廠商,采用反傾銷措施和反補貼措施,轉向為保護國內消費者,例如注重衛生、消費者安全、保護環境與勞動者福利,從而更多采用了動植物衛生檢疫標準及技術貿易壁壘等措施。
泰國出口產品遭遇到的非關稅壁壘措施,以漁業產品為例,泰國向美國出口的蝦產品遭遇到多種形式的非關稅壁壘措施,如美國向泰國冷凍蝦產品征收反傾銷稅和進口擔保金,加上美國一些大型零售商也提出規定,泰國蝦出口商必須獲得美國民間機構—水產養殖證書委員會(ACC)的環境證書,而且不接受泰國漁業廳出具的證書。此項措施增加了泰國蝦出口商獲得水產養殖證書委員會檢驗認證的費用,并且可能導致美國其它商店紛紛提出類似的要求。
泰國政府部門與民間部門應該合作發展及提高泰國產品的標準,排除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等對泰國出口產品實施嚴格產品標準條件的障礙。這些標準被認為是目前泰國面臨的新形式的非關稅壁壘措施(NTBs),而且未來將趨向于更多地使用此類非關稅壁壘措施。泰華農民研究中心認為,政府部門應該盡快通過獨立的產品認證機構來提高泰國的產品標準。至于民間企業,應該以主要貿易伙伴國在衛生、環境保護和勞動力安全方面的標準為標準,加緊改進產品質量,以達成泰國出口貿易的增長目標,將出口發展成為泰國經濟持續穩步增長的推動力,因為,泰國出口貿易在國內生產總值中占有60%的比例,尤其是在油價居高不下、利率處于上升階段、政府大型基礎設施投資被延遲和政局動蕩不安導致2006年泰國投資與消費出現蕭條的情況下,泰國經濟正受到多種負面因素的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