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日前出版2004年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The State of World Fisheries and Aquaculture;SOFIA)顯示2002年全球漁業及養殖業從業人員約有3,800萬人,包含水產品相關從業人員則約有20,000萬人。近年來漁業及養殖從業人員每年成長2.6%,其中許多重要漁業國的捕撈漁業呈現衰退,反而是養殖漁業近來增加許多工作機會。例如歐盟15國(EU-15)的捕撈漁業漁民數近來每年降低2%,而2001年至2002年間挪威漁民數下降5%,在1997至2002年間下降20%。
1.管理上的新挑戰
蓄養(Captured-based Aquaculture;CBA)系將捕獲的野生幼魚,以養殖方式圈養,此造成管理上的新挑戰。近來養殖水產品中有20%為CBA產品,尤以牡蠣及淡菜為大宗,而養殖黑金槍魚的產量也在增加。據FAO表示,捕撈未成熟的魚作為CBA產品的飼料影響著野生魚類的資源量,需發展其它飼料以取代原料魚。
另近年來因科技進步,使得深海開發一些新的捕撈區域,但SOFIA警告,目前人們對底海生物資源量并不了解,很難做好負責任的管理。
2.全球漁船規模下降
全球漁捕量是依漁船數目、船舶大小及可捕獲的漁獲量估算,目前全球漁捕量的水準開始下降,但由于漁船數目仍太多造成一些商業性魚種資源的豐度下降。然而,目前主要捕撈漁業國的漁船規模正在下降,如歐盟15國的捕撈作業船數自2000年的96,000艘減至2003年達88,701艘。
2003年俄羅斯聯邦的船隊最多占24%,次為日本及美國(各7%)、西班牙(6%)、挪威(3.5%)及烏克蘭(3%),開放船籍登記的巴拿馬及貝里斯占6%,而不明船籍的漁船占4.4%。
3.魚類是主要的貿易商品
2002年魚類及漁產品的出口值為582億美元,較2000年增加5%,亦較1992年增加45%。整體而言,2002年約有38%的水產品在進行國際水產品貿易,其中開發中國家以數量而言就占55%。對許多國家而言,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水產品貿易為國家重要的外匯來源,也是人民的所得來源、就業及糧食來源。例如2002年水產品的出口有一半來自格陵蘭島、法屬圣皮耶及密克侖島(St. Pierre & Miquelon)、馬爾代夫、法羅群島(Faroe Islands)、冰島及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發展中國家的水產品貿易入超自1992年的120億美元上升至2002年達170億美元,此數值大幅的超過茶類、稻米及咖啡加起來的數值。另許多工業國家對水產品有很大的需求量,占2002年水產品總值的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