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4月底在德國不萊梅市舉行的聯合國糧農組織漁業委員會水產品貿易分委會第9次會議進行了水產品生態標簽、水產品質量追溯等問題的討論,并將就此蘊釀國際水產品貿易新規則。歐盟更明確表示將在2005年開始實施水產品貿易追溯制度。漁業部近日為此提醒我國水產出口企業要未雨綢繆,盡快建立自己的水產品追蹤制度。
生態標簽可能成技術壁壘
據專家介紹,水產品質量的可追溯性制度是對水產品從生產中用到的原料、加工過程到批發和零售的各個環節進行記錄存檔,一旦出現問題,可根據記錄的信息采取有效措施解決。
發達國家雖然原則上支持將生態標簽概念引入漁業資源管理,但質疑其可操作性,認為過度使用生態標簽,可能會產生概念混亂。而發展中國家普遍擔心此舉造成潛在的技術貿易壁壘,由于各國漁業管理能力的差異,實施生態標簽可能會對發展中國家的水產品出口構成潛在壁壘和產品歧視。
相關企業別再“臨時抱佛腳”
國家漁業部有關負責人近日向記者介紹,據不完全統計,2002年因歐盟禁令我國出口歐盟的水產企業遭受的損失平均達300萬~500萬美元;此外,2003年歐盟對我國出口到歐盟的動物源性產品實行禁運,已造成我國水產品在歐盟市場丟掉13萬噸的市場份額和造成6億多美元的經濟損失。
更令人擔憂的是,由于近兩年歐盟的禁令,美、日等國已高度關注我國出口水產品的質量。2002年1月,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對我國蝦產品發出預警通報,并于近日再次發文強調禁止在動物源性食品中使用氯霉素、磺胺類等11種藥物;2002年5月24日,美國路易斯安娜州農林部通過緊急法案,對中國進口的所有小龍蝦和蝦類產品進行氯霉素檢測;接著,美國佛羅里達州檢出中國蝦類含氯霉素并有可能效仿路易斯安娜州的做法;2002年3月,日本厚生省宣布對我國動物產品實施嚴格檢查,并公布了11種藥物的殘留限量。
國家漁業部有關負責人表示,歐盟是我國水產品出口的主要市場之一,我國應采取應對措施,加強水產品追溯制度的推廣力度,使水產品出口貿易盡快適應國際規則;此外,相關企業應著手建立企業的水產品追蹤制度,避免陷入臨時抱佛腳的被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