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美國商務部發表貿易統計,去年美國蝦類總輸入量超過504,495公噸,比前年增加17.5%,輸入金額高達37.6億美元。
供應量增加最多的國家為排名第二位的中國大陸81,000公噸,比2002年增加64%。供給量占首位為泰國,133,000公噸,比去年增加16%,低于平均量。厄瓜多爾為34,000公噸,比去年增加15%。依產品型態來看,主力之帶殼冷凍蝦增加20%,為250,000公噸。不帶殼蝦增加20%,輸入量約為15萬公噸。供應量前十名國家共占87.5%,反傾銷課稅適用申請對象之泰國、中國大陸、越南、印度、厄瓜多爾和巴西六國占73.9%。
美國蝦類輸入量自1994年減少后,1998年再度升高,到2003年為止連續五年持續增加。曾經和美國并列輸入國的日本則縮小,兩國成為對比。今后產地收購力和價格形成將由美國主導。
和日本呈現對照現象,美國景氣佳是蝦類輸入量增加的主因。1997年美國蝦類輸入量為25.4萬公噸,為近10年內最低,但之后一路增加,6年內增加兩倍,超過25萬公噸。
美國強勢的購買力令人矚目,背后亦有產地國撐腰。對美輸出量前五位國家包含泰國、中國大陸、越南、印度和厄瓜多爾,其中有兩國成長兩位數。泰國輸入量為13.32萬公噸,為日本的7.9倍。第二位中國大陸是日本的3.9倍,為8.1萬公噸。越南比日本多1萬公噸,為5.74萬公噸。印度自2002年起凌駕日本,成為最大輸入國,且帶殼冷凍蝦增加20%,為25萬公噸,日本已逐漸減少該魚種之對美輸入量。以往蝦類消費量由日本和美國同時拔得頭籌,兩國相互較勁產地收購力。自1994年起日本冷凍蝦類年輸入量高達30.3萬公噸,成為世界第一蝦類輸入國后,一路主導產地收購。但之后因景氣惡化、消費減退及通貨緊縮致使輸入量減少。2003年輸入量和金額各為233,251公噸和2,254億日圓,為近10年最低,僅次于1986年21萬公噸,而今年數入量亦不可能增加。
印尼草蝦(16/20)國內販賣價格為2,400到2,500日圓,印度草蝦(16/20)跌落到2,200日圓左右,日本國內販賣和消費不振,加上產地減價,一路緊隨在景氣佳、買氣強的美國后頭。價格除由美國主導外,產地亦向美國靠攏。這種狀況預估仍延續到今年,美國在世界蝦類市場的強勢力道更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