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珠江水產研究所漁業環境保護室在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生態毒理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論文“NOD-like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 activation: A potential mechanism underlying negative effects of benzo(α)pyrene on zebrafish”已在《Comparativ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Part C:Toxicology & Pharmacology》發表(2019年JCR影響因子2.892;中科院SCI期刊分區環境科學與生態學3區)。該論文得到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院級基本科研業務費《苯并芘和菲對典型淡水生物毒性效應和評價方法研究》(2017HY-ZD0207)專項資助,第一作者為麥永湛助理研究員,通訊作者為賴子尼研究員。文章鏈接網址:https://doi.org/10.1016/j.cbpc.2020.108935
苯并(α)芘(BaP)是水生環境中典型的多環芳烴之一,對水生動物具有毒性作用。為探討BaP毒性作用的潛在機制,通過組織切片、酶活測定、轉錄組測序、qRT-PCR和TUNEL檢測等技術手段,分析研究BaP對斑馬魚(Danio rerio)肝臟的毒性效應。研究結果顯示,6 μg?L? 1BaP暴露15天后,斑馬魚肝臟組織出現胞漿空泡增多、炎細胞浸潤、細胞核腫脹、色素沉著不規則等組織病變;斑馬魚肝臟內的抗氧化酶[超氧岐化酶(SOD)、過氧化氫酶(CAT)及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Px)]活性受到抑制;轉錄組測序篩選出5129個差異表達基因(DEGs),絕大多數DEGs呈上調趨勢;KEGG分析表明,NOD樣受體信號通路顯著富集,qRT-PCR驗證該通路大部分基因表達上調;TUNEL檢測顯示BaP誘導斑馬魚肝臟細胞凋亡。研究結果揭示了BaP對斑馬魚肝臟毒性作用的潛在機制,為漁業水域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毒性評價,以及污染物在漁業水域中基于毒性效應的環境安全限量建議值提供了數據支撐和決策依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