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黑龍江所徐偉研究員帶領的團隊突破了擬赤梢魚的苗種規模化繁育技術。池塘養殖擬赤梢魚于2019年首次全人工繁殖成功,親本性腺發育不同步、魚體應激反應強烈、親魚產后死亡率高等因素制約了苗種規模化生產。團隊通過調整人工配合飼料、改變投喂方式和加強養殖管理等措施,性腺發育成熟個體達到70%以上,提高了親本的性腺發育同步性;另外,通過采取在人工繁殖過程中使用抗應激麻醉劑、原池網箱產卵等措施,降低了應激反應和親魚產后的死亡率。
6月上旬,通過藥物催產春季人工餌料強化性腺成熟的擬赤梢魚F1代110尾,獲得受精卵17萬粒,催產率平均達到79.09%,受精率平均達到78.11%,孵化魚苗11萬尾,孵化率平均達到82.83%。目前在室外池塘培育至烏仔階段的苗種約6萬尾,全長平均3厘米。另外,成功催產在黑龍江撫遠收集的5尾野生成熟擬赤梢魚,獲得受精卵1萬粒,孵化魚苗4000尾,2000尾在呼蘭試驗站池塘培育,目前長勢良好。
目前,黑龍江所呼蘭水產試驗場保存有人工培育的擬赤梢魚F1代親魚3000多尾,年苗種生產能力可達50萬尾以上。
團隊突破了擬赤梢魚人工繁育的技術瓶頸,在國內首次實現了該魚的規模化繁育,為我國北方土著魚類養殖品種開發、開展增殖放流實現資源修復和種質保護奠定堅實基礎。

